鲥鱼:古称“魱 ” 。形秀而扁,似鲂而长 ,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 ,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南通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 ,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其身价愈发昂贵 。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时鱼、三来 、三黎鱼、迟鱼、鲥刺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 ,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而今天 ,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 。长约24厘米 ,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 ,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 ,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 。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 ,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 ,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 。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 ,被有小鳞 。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 、臀鳍灰白色 ,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 ,亦见于长江、珠江 、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
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 ,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 。上颌骨正中有一显著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 ,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 。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 。有胸鳍、腹鳍各一对 ,腹鳍极小;背鳍 、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 ,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 ,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 ,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见。
营养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 、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 、磷、铁均十分丰富;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 ,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 、水火烫伤等症。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儿及产妇食用;
2. 多食发疥,故体质过敏及皮肤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患有痛症 、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 、肾炎、痈疖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 。
应该是长江四鲜
长江四鲜
银鱼:古称“脍残鱼”。此鱼形细长 ,身透明,体光滑,长约一指。喜栖息于近海的长江口 ,正规名字叫间银鱼,当地人众称“面杖鱼” 。因这鱼细骨无鳞,色明莹如银 ,其味又极鲜美,故深受食客青睐。
刀鱼:因此鱼其状似刀形,俗称刀鱼。刀鱼“狭薄而长头” ,与凤鲚有相似之处,但比凤鲚个大,也称江鲚 。个大者有一尺来长。此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 ,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食之须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 。一过清明,其丝毛骨即变硬 ,价钱就开始下跌。
鮰鱼:亦称鮠鱼,俗称白戟。此鱼特点其吻圆突,口腹部 ,体无鳞,大者长达一米以上 。现产量急剧减少,大鮰鱼已不易捕捉。鮰鱼肉肥肉鲜 ,精炖红烧,均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 ,历来为上等食用鱼类。
鲥鱼:古称“魱 ” 。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70厘米 ,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 ,主要产于南通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 。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 ,其身价愈发昂贵。
本文来自作者[出恩硕]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9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出恩硕”!
希望本篇文章《长江四鲜的鲥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鲥鱼:古称“魱”。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南通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