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 、摩崖石刻、历史名人的书法真迹等文物古迹 ,是各个历史朝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见证物,它们能印证或纠正古今文史资料等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此文拟列举一些石碑、摩崖石刻及历史名人的书法真迹等来考证“莆阳 ”名称的由来 、起始朝代及其地域范围,以纠正一些错误的提法或错误的认识 。
莆阳名称的由来
莆阳的“阳”字是从何而来的呢?宋代著名学者洪迈著的《容斋随笔》之“郡县用阴阳字” ,其中对“阳 ”的解释是这样记载的:“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 ,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原莆田、仙游二县城的南面有广阔的湄洲湾,其北面又是众多的群山。莆田、仙游二县城恰好均位于湄洲湾之水的北面与叠叠群山的南面,完全符合《谷梁传》所说的“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可见 ,“莆阳 ”名称是以莆田 、仙游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取名的,莆阳所指的应是莆田、仙游二县,而不单纯是莆田县。
莆阳名称始于唐
曾经多数人认为“莆阳”之称最早见于宋嘉佑五年(1060)蔡襄著名《洛阳桥碑》的署名“莆阳蔡襄”。然而 ,蔡襄署名“莆阳”还有比此更早的 。如蔡襄《水迁赋》署名:“庆历三年(1043)秋九月书,莆阳蔡襄。 ”(见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三);《忠惠东壁诗》署名:“莆阳蔡襄庆历四年(1044)二月二十日。”(见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二)。
据诸葛计、银玉珍编著的《闽国史事编年》卷二所记:闽王王审知之兄王审邽天佑元年(904)二月初十日卒 。到唐天佑四年(907)十一月十五日,唐代莆田人乾宁元年(894)进士徐寅为王审邽所撰碑文曰:“大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权知泉州、加金紫光禄大夫 、检校工户兵三尚书、转左仆射、琅邪郡开国子 、进封司徒、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谥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乾宁进士修职郎 、秘书省正字莆阳徐寅撰文……”。此碑文说明:“莆阳 ”之名称至少始于唐代 。徐寅自称“莆阳”人,比蔡襄称自己为“莆阳”人要早153年 ,也就是说,“莆阳 ”之名称在蔡襄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莆阳”之名称最早见于蔡襄署名显然是错误的。
莆阳的地域范围
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蔡襄是仙游人 ,后徙居于莆田城南,蔡襄的书法及碑刻常署款“莆阳蔡襄”,有时也署“莆田蔡襄 ”等,所以一般人都认为“莆阳”就是“莆田”的别称、代称、雅称 。1986年 ,黄山书店出版的《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介绍在北京的“莆阳会馆景贤堂联 ”和“莆阳会馆乡贤龛联”时,对“莆阳”的注释是:“莆阳即今福建莆田的别称。”1993年9月25日,《湄洲日报》有一篇题为《莆田啥称“莆阳 ”》的文章中说:“‘莆阳’作为莆田代称”。1994年 ,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莆田县志·建置·隶属》记曰:“莆田古称蒲田,别称莆中 、莆阳” 。2002年12月,有学者在《莆田史志研究》第二期的一篇文章里记述“宋人咏莆阳 ”时 ,也把“莆阳”说成是“莆田的别称”。以上例子说明,人们往往把“莆阳 ”误认为仅仅是莆田县的别称、代称或雅称,也就是将仙游县排除在莆阳地域范围外。
宋代莆田人、著名地方史学家李俊甫用《莆阳比事》为书名 ,记载了莆田 、仙游、兴化三县的史事 。这十分有力地证实:宋代时,“莆阳”含莆田县、仙游县、兴化县在内。换句话说,“莆阳”地域范围包括当时的整个兴化军。按现在的话说 ,“莆阳 ”是指莆田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县 、区。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自称是“莆阳”人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既有出生于莆田县的,也有出生在仙游县的 。
自称“莆阳”的莆田县人 ,除前面所说的(唐)徐寅外,还有(宋)陈宓、林彬之、方克昌和(清)林皋。著名学者黄荣春先生编著的《福州摩崖石刻》第二章中记载以下三处摩崖石刻:其一,福州鼓山龙头泉 ,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文是:“莆阳陈宓师复,建安谢汲古深道 、黄应西说之、真德秀景元、清源留言茂潜 ,以开禧丙寅(1206)五月三日同游鼓山…… ”。陈宓,字师复,陈俊卿之子 ,宋莆田人 。其二,鼓山石门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文为:“天台应垕茂博 、建安刘焕文子、莆阳林彬之元质 ,以淳佑丙午(1246)寒食来游”。林彬之,字元质,莆田人。端平二年(1235)进土 。其三,鼓山蹴鳌桥前 ,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文谓:“时淳佑戊申(1248)上巳之明日,莆阳方克昌世蕃来游……”。方克昌 ,莆田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 。
198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总第三十五期)中介绍莆田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林皋 ,字鹤田,侨居常熟,他用寿山石刻了一方白文印章 ,印文为:“莆阳鹤田林皋之印”八字,以此怀念自己的第一故乡莆田县。
蔡襄所撰的《水迁赋》《忠惠东壁诗》《洛阳桥碑》中都署名:“莆阳蔡襄 ”。此外,山东省泰安市会真宫内 ,有一块蔡襄所书的《会真宫题名碑》,刻于宋嘉佑五年(1060)三月四日,刻款为“莆阳蔡襄”;现存在福州于山“天群殿”碑廊的《刘蒙伯墓碣文》,刻于宋嘉佑六年(1061)四月十九日 ,也为蔡襄所书,刻款亦为:“莆阳蔡襄 ” 。
众所周知,蔡襄的原籍贯是仙游而不是莆田 ,但为何署款“莆阳蔡襄”呢?有人解释说,蔡襄虽是仙游人,但他后来移居莆田城南居住 ,成了莆田人,所以称呼“莆阳蔡襄”;因蔡襄热爱莆田,甚至公开署自己的籍贯为“莆田蔡襄 ”。(1)蔡襄《种放会真诗题后卅二则》署名是:“嘉佑五年(1060)三月四日莆田蔡襄阅。”(见清代陈棨仁《闽中金石略》卷三)。(2)题《宋榻颜鲁公书华严帖》署名是:“莆田蔡襄 。”(见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3)《蔡君谟五言古诗一首计字七十》署名是:“甫田蔡襄。 ”(见清代吴其贞《书画记》卷五) 。这里所署“甫田”就是“莆田” ,因“甫 ”与“莆”二字相通,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著有《甫田集》一书,《辞源》“文征明”条又记作《莆田集》。(4)清代《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七记载:“蔡襄字君谟 ,其先世居仙游,至蔡襄迁莆田之城南,曰蔡宅,为莆田人。”笔者认为 ,仙游是蔡襄的第一故乡,莆田又是蔡襄的第二故乡,但蔡襄用“莆阳 ”或“莆田”作为自己的署款而不用“仙游蔡襄”署款 ,并非因为他迁居莆田而署为“莆阳 ”或“莆田”,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莆阳”之称本身就包含莆田、仙游二县之意 。
出生在仙游的蔡卞(蔡京胞弟) 、陈觉民二人并没有迁居莆田居住,但他们亦称自己是“莆阳 ”人 ,说明“莆阳”所指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仙游县。199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记:山东济南灵岩寺中御堂壁间嵌有《楞伽经偈碑》,其碑文是宋仙游人蔡卞所书的 ,署款为“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十三日莆阳蔡卞书”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面壁之庵》题刻,署款也是“莆阳蔡卞书 ”。
著名学者黄荣春先生《福州摩崖石刻》第一章载:福州乌石山天香台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文为“元佑五年(1090)八月二十二日 ,府帅温陵柯公率东阳陈恺、朱崧、胡章,莆阳郑令卿 、陈觉民、许国……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 。”黄荣春注释:“郑令卿,莆田人 ,嘉佑八年(1063)进士。陈觉民,字达野,仙游人 ,熙宁九年(1076)进士,元佑间知建阳县,崇宁四年(1105)以朝散郎知福州。许国 ,莆田人,元佑三年(1088)进士,知潮阳县” 。经查《莆阳比事》、《八闽通志·兴化府·宋·人物》、《闽书·英旧志·兴化府·仙游县》 、清乾隆《仙游县志·人物志·风节》、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新编《仙游县志·人物表》的记载均证实 ,陈觉民是宋代仙游县人。
本文来自作者[幻巧]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8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幻巧”!
希望本篇文章《莆田为什么又叫做莆阳?》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石碑、摩崖石刻、历史名人的书法真迹等文物古迹,是各个历史朝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见证物,它们能印证或纠正古今文史资料等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此文拟列举一些石碑、摩崖石刻及历史名人的书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