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不是这句: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 ,服之无斁。
濩huò:意为“煮”,“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絺zhǐ:刺绣 。喻修饰文词。
绤(綌)xì:粗葛布。
还有一个是不是“刈 ”:
刈yì:割(草或谷类):刈除 。
还是“斁”:
斁yì ,意为“厌倦;懈怠;厌弃”:“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
《国风·周南·葛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 。古人多视为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 ,而今人多理解为劳动人民的诗歌。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 ,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 ,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 。诗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给人以美的享受。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国风·周南·葛覃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体裁 :四言诗 作者 :无名氏 作品别名 :周南·葛覃、葛覃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评价, 作品原文 葛之覃兮 ⑴ ,施于中谷 ⑵ ,维叶萋萋 ⑶ 。黄鸟于飞 ⑷ ,集于灌木 ⑸ ,其鸣喈喈 ⑹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⑺ 。是刈是濩 ⑻ ,为絺为绤 ⑼ ,服之无斁 ⑽ 。 言告师氏 ⑾ ,言告言归 ⑿ 。薄污我私 ⒀ ,薄澣我衣 ⒁ 。害澣害否 ⒂ ?归宁父母 ⒃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 ,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 ,夏日穿用。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 ⑵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 。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 ,一说黄雀。于:作语助,无义 。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jiē)喈:鸟鸣声 。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斩 ,割。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 ⑼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绤(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服:穿 。斁(yì):厌倦。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代词,一说作语助词。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一说女师。 ⑿归:本指出嫁 ,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或曰为少 。污(wù):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àn):浣,洗 。衣:上曰衣 ,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 ⒂害(hé):通“曷”,盍,何 ,疑问词。否:不 。 ⒃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也 ,谓问安也。 白话译文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 。黄鸟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浓密又茂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 回去告诉我师姆 ,我要告假看父母。快把内衣洗干净,再洗外衣成楚楚。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 。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葛覃》 ,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 ,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 。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毛序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说:“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 ”认为“此亦采自民间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 ,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 。但是 ,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 ,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 ,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 《葛覃》所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 ”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 ,如《周南·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 ,归宁也” 。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 ”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 ,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 ,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 ”说好,还是“回娘家”说好 ,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 不过,不管此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德堪为范的待嫁女还是返回娘家的新嫁娘 ,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则毫无疑问。 全诗分三章,展现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 ,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 ,在灌木丛上啁哳 。这“无人 ”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 ,在那里顾盼 、聆听。次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 ,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绤 ”,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 ,透露著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 。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 ,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 。这里终于透露出 ,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 ,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 、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 ,而且表现著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 在中国的传统中 ,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 、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 ”。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 ,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 。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 ”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名家评价 汉代郑玄《毛诗笺》:“躬俭节用,由于师傅之教。而后言尊敬师傅者 ,欲见其性亦自然 。可以归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犹不忘孝。”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作《葛覃》诗者,言后妃之本性也。谓贞专节俭自有性也 ,《叙》又申说之。后妃先在父母之家,则已专志于女功之事 。复能身自俭约,谨节财用 ,服此浣濯之衣而尊敬师傅。在家本有此性,出嫁修而不改,妇礼无愆。当於夫氏 ,则可以归问安否于父母,化天下以为妇之道也 。 ”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词。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 ,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徳之厚 ,而人所难也。《小序》以为后妃之本,庶几近之 。”本文来自作者[妙竹]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85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妙竹”!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诗经第二首《葛覃》里的生僻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你说的是不是这句: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濩huò:意为“煮”,“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絺zhǐ:刺绣。喻修饰文词。绤(綌)xì:粗葛布。还有一个是不是“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