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之死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 ,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这是颜回死了,孔子非常伤心的话 ,因为颜回在所有的弟子中,是最足以传孔门学问的。现在他死了,孔子学问的继承人也将成问题 。难得有像颜回这样可以传道的人了 ,所以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颜渊死 ,子哭之恸(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夫: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死了 ,孔子哭得非常伤心。当时跟从在孔子左右的学生们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听了以后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可是像颜回这样诚恳好学的人死了 ,我自然是很伤心的 。如果颜回这个人死了我不伤心,那么还为哪一个伤心呢?还有哪个人的死亡,会令我这样伤心呢?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 。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 ,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颜渊死,门人欲厚葬(厚葬:隆重地安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非我也,夫(夫:语助词)二三子也 。
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 ,对他予以安葬。他的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 ,而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
颜回死了以后 ,同学们主张厚葬他,来向孔子建议,但是孔子说不可以 ,因为厚葬对于颜回已经没有帮助了,而且依据颜回的德行思想来说,他也不会希望厚葬的。可是这件事学生们没有听孔子的话 ,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知道以后,就感叹地说,颜回生前一直把我看成他的父亲一样 ,可是在安葬他这件事上,?予不得视犹子也? 。所谓?犹?者如也,犹子就是如同儿子 ,后世人称侄子为犹子。这里孔子是说在安葬的事上,不能把颜回看得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依平日颜回生活俭约朴素的本性来办。所以他对已死的颜回带点歉意的说?非我也?,这样的厚葬 ,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同学们的意思 。孔子的这一个感叹,正是率直坦然的一种表示 ,如唐代诗人杜牧诗说:?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
颜回之死
颜回死得很早,大约是二十多岁吧。在现代人看来 ,颜回这一辈子真冤枉,什么也没有享受到,就早早走了 。
的确 ,颜回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但他能够与旷世难得的明师一起求道 ,升华自己的生命境界,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即?不亦乐乎?)
同时,他的老师也一直在提升着自己的境界:?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颜回也是这样 ,即使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做到?不改其乐?,这不就是做到了?耳顺? 、眼顺而且心顺吗?
这意味着颜回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隔阂之处 。他已经达到天人合一、道我相融的境界了!
颜回得到了?道?,他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于是 ,他匆忙地、幸福地、年轻轻地走了!
这不就是一幅?朝闻道,夕死可矣?图景的生动而具体的展示吗?
当人觉得颜回之死过早而且太冤的时候,他不可能理解此刻的颜回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了!放下生死的才是神 ,放不下生死的是人!
还有一个例子:托尔斯泰。
许多人认为如果托尔斯泰晚年不离开家,不到那个小车站去,不就死不了了吗?不就可以继续为人类写作吗?
托尔斯泰的笔是上天所赋予的。他可以为我们写作,但他更应该为他自己的灵魂写作!写作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告诉了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但他也应该为自己的灵魂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追求天道的一生。托尔斯泰的最后使命就是到一个小车站那去注意,你以为他离开的是家,其实他一走出家门 ,就不打算再回去了 。换句话说,他已经不把雅斯纳雅?波良纳当作家了!他要彻底走出他原来的生活藩篱,去跨越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条河流 ,那条已经阻碍了他多年的巨流!
抛却一切尘世之念的牵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彻底的净化!此前,托尔斯泰一直在苦恼 ,苦恼于自己不能战胜自己。有人说他的出走是他妻子的责任,我说托尔斯泰是正确的,托尔斯泰的妻子也是正确的。他们分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不过两人的使命是迥然有别的 。
人关心的是他的躯体 ,天肯定的是他的光芒!
?
小车站的意象真的很美丽:一个伟大生命的终点和一个已经成就为更伟大生命的始点就这样交汇在一起了。
孔子快乐吗?如果单只是看他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我们很难看到快乐,身边追随者虽然众多,但是他的思想却并没有哪个君主愿意真正推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55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四顾茫茫,奔波14年 ,九死一生,忍辱负重,然而并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 。68岁的孔子发出:?知我者 ,其天乎"的哀鸣之后,凄惶地回到鲁国,把发扬自己思想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们身上 ,广收学生,传播思想。
孔子的一生是曲折的,郁郁不得志 ,所以很多人在想,这样的孔子还有快乐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快乐贯穿于他的言行,思想中。《论语》开篇便讲了人生三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中有相当多的关于快乐的字句 ,根据统计,《论语》?乐?字出现乐46次,其中音乐的?乐?22次 ,比如:?子语鲁太师乐曰?等;快乐的?乐?字出现15次,比如?人而不仁,如乐何?? ,?乐而不*?等等;另外,还有理解为?嗜好?意思的?乐?,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整部《论语》其实都充满了?乐?,这个?乐?,讲的就是人生的快乐,以及怎么样拥有快乐的人生。比如?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这是讲学习的快乐;?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在这里说的是生活过得快乐,?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心境的快乐。
在孔子看来,教学是快乐的,求学是快乐的 ,?有朋自远方来?思想碰撞也是快乐的,在教学中,收获许多亦师亦友的真挚友谊更是快乐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教学 ,求学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求不来的,不是刻意为之 ,而是顺应本心 。
怎样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呢?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路线图,因为孔子本身就认为快乐是求不来的。既然如此,是不是人在快乐这方面就应该无为呢?当然不是 ,孔子认为,积极地人生态度会使人快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学说不是叫人超然物外,而是教人安身立命的,在力所不及的时候?独善其身? ,一旦能力足够则要?兼济天下?,进有进的乐,退有退的乐。所以孔子虽然终身不得志 ,但是并没有使他不快乐,更没有让他沉沦 。有多大的能量就办多大的事,有多大的平台就办多大的事。
孔子说 ,自己到了70岁的时候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何等自由,洒脱 ,何等的快乐。我们这个社会有点浮躁,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浮躁能奈我何?等到我们能够?从心所欲?的时候,也许才能体会孔子的快乐吧 。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如果这样,哪里就还有烦恼呢?
本文来自作者[书翠]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85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书翠”!
希望本篇文章《颜回之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颜回之死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这是颜回死了,孔子非常伤心的话,因为颜回在所有的弟子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