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时(23时至01时)
2 、丑时(01时至03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6 、巳时(09 时至11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8、未时(13时至15时)
9 、申时(15时至17时)
10、酉时(17时至19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12 、亥时(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古代时辰的起源和换算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 、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日昳、晡时、日入 、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 ,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 ,“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 ,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 ,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古代12个时辰,每个时辰出生的命运都不一样 ,分别叫什么呢?
晚上的8点、9点古代称为“戌时 ”。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 、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 ,故称黄昏,指的是19时至21时,即晚上的8点至9点。
“午时”: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指的是11时至13时,即中午11点至下午1点。
古代人用时辰作为计时单位,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 、鸡鸣、平旦、日出 、食时、隅中、日中 、日昳、晡时、日入、黄昏 、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 ,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
“丑时 ”: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 、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 ”:日中 ,又名日正 、中午等:(11时至13时) 。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
“酉时 ”:日入 ,又名日落 、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 、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 ,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时辰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称呼如下:
1、夜半
23:00-01:00丨子时
释义: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此时,灯火幽暗,夜色阑珊 。
2、鸡鸣
01:00-03:00丨丑时
释义:
鸡鸣,或曰荒鸡。此时 ,轻风拂过梦境,万籁俱寂。偶有几点寒鸦惊起,绕树三匝 ,飞掠皎皎明月 。
3 、平旦
03:00-05:00丨寅时
释义: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此时,天色朦胧 ,尚未破晓。大地漆黑幽暗,天上微微发白 。
4、日出
05:00-07:00丨卯时
释义:
日出,亦称破晓 、日晞。此时 ,太阳跃出地平线,光耀大地。古代官员上早朝 。衙门口点名时,恰是卯时。故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道的说法 ,沿用至今。
5、食时
07:00-09:00丨辰时
释义: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 。这一时段,正是古人 ”朝食“(吃早饭)之时。秦汉时期,民间一天两顿 ,以”朝食“为主餐。
6 、隅中
09:00-11:00丨巳时
释义: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 ,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
7、日中
07:00-09:00丨午时
释义:
日中,又名日正。此时 ,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
8、日昳
13:00-15:00丨未时
释义:
日昳 ,又名日央 、日仄等。此时,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 ,与隅中相对。
9、晡时
15:00-17:00丨申时
释义:
晡时,或曰夕食、馎时 。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
10 、日入
17:00-19:00丨酉时
释义: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此时,太阳即将落山 ,夕阳西下 。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
19:00-21:00丨戌时
释义: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此时,夕阳沉没 ,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 。
12 、人定
21:00-23:00丨亥时
释义:
人定,即人静。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此时 ,二更夜已深,人们安歇入眠 。
扩展资料:
养生方法:
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睡眠的好坏,胆“值班 ”情况的好坏 ,关系到脏腑,全身气机的生发。胆气,阳气生发的顺畅 ,人的胆气就壮,胆量就足,人的精神状况就好!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 、口苦、善叹息 。
时辰宜忌:宜:睡觉。
忌:熬夜,吃夜宵。
2、丑时:1:00~3:00——肝经最旺
肝主藏血 ,肝主筋,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因此丑时好好睡觉 ,可以养血,养筋,可以使人才思敏捷 ,决策力强。丑时是阳气生发的重要阶段,丑时阳气的生发对全天阳气的生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症状:胸闷 、疲倦、黑眼圈、特别容易烦躁
时辰宜忌:宜:熟睡;
忌:熬夜,生闷气 ,久视 。
3 、寅时:3:00~5:00——肺经最旺
寅时深度睡眠是对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对人体气血的输布,对人体经络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寅时养生 ,重在确保深度睡眠!确保气血的输布,确保经络的气血动力,确保人体由静向动的过度,确保新一天工作和生活。
常见症状: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
时辰宜忌:宜:熟睡或导引吐纳 ,调理肺经;
忌:熬夜 。
4 、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
卯时排大便,是排大便最佳时间。身体经过一夜的代谢,将废物传至大肠 ,若此时不解,身体会将毒素和废物重新吸收。同时,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这时,肺气实,最容易解出。因此 ,养成卯时大便的习惯,是卯时养生的重要方面 。
常见症状:牙齿疼痛、颈部肿大
时辰宜忌:宜:起床喝温热的白开水,排便;
忌:饮酒 ,睡懒觉。
新华网——正文> 时辰古韵一日思君十二时
新华网—— 正文> ?> 军医详解十二时辰如何养生(一)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 、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
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 、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 。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 、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 、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 ,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 ,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 ,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 ,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 ,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 ”,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 ,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 ,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 ,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 ,便有了“卯兔 ”。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 ,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 ,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 ,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 ”。在造字时 ,“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 。这“烈 ” ,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 ,“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 ,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 ,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 ,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 。这吃饭喝酒的时刻 ,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 ,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 ,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 ,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不分海峡两岸 。
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中国网--峨眉山告诉你十二时辰的故事 领悟悠久的中华文化
本文来自作者[夏筱熏]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79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夏筱熏”!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时辰怎么算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子时(23时至01时)2、丑时(01时至03时)3、寅时(03时至05时)4、卯时(05时至07时)5、辰时(07时至09时)6、巳时(09 时至11时)7、午时(11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