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 ”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 ,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
每奏一曲 ,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 ,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高山流水》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 、志:志趣,心意 。
3、善哉,善:赞美之词 ,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
5 、若:好像
6、洋洋:盛大的样子
7、所念:心中想到的
8 、必:一定
9、得:领会,听得出
10、之:代词 或是结构助词"的“
11 、阴:山的北面
12、卒(cù):通“猝 ”,突然。
13、援:拿,拿过来
14 、鼓:弹
15、操:琴曲名 。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
17 、逃:隐藏。
18、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
此文出自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高山流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 、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 ,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 、《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派别概略: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 ,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 、《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 ,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 ,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高山流水是谁创作的?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是根据《伯牙善鼓琴》这篇古文改写成的。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
伯牙原姓俞 ,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 ,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 ,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 ,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据《琴操》 、《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 ,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某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 ,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可伯牙到了东海 ,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 ,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 ,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高山流水 ”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 ,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 。现在我们听到的琴曲《高山流水》是清末的版本,它是后人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写的,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 ,风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 ,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 ,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 ,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 、《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 ,增加了以“滚、拂、绰 、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 ,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 ,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 ,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 ,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 ,流水之洋洋”貌。
本文来自作者[妙曼]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63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妙曼”!
希望本篇文章《高山流水 的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高山流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