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申
林 林
( 泰兴市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泰兴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丁文江先生的家世材料 ,向来极为稀缺 。笔者是丁文江先生家乡的后辈,在黄桥生活了数十年,自幼对这位乡贤十分景仰 ,故而对他的家世也备加留意; 近年来搜求到 《绿野堂丁氏族谱》和 《楷三房支谱》,又走访了很多丁氏族人,对丁文江的家世有了较多了解,现将调查研究所得整理如次 ,以飨读者。
一、丁文江与绿野堂丁氏
黄桥多丁氏,素有 “五丁不同宗”的说法,丁文江的这个 “丁 ” ,自他的十一世祖慕春公起分为三个堂号 ( 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一曰松茂堂,一曰维善堂 ,一曰绿野堂。丁文江家这支属松茂堂,这是稍微上了点年岁的松茂堂后代尽人皆知的事实 。据丁家的人说,松茂堂和维善堂原先也是有家谱的 ,但 “文革”期间都毁了。前年,我们从黄桥东边的丁庄找到了一部民国乙未年版的 《绿野堂丁氏族谱》。这部十二卷的木刻本家谱是在清道光五年 ( 1825) 和光绪元年 ( 1875) 谱的基础上重修的。从谱中记载可知,道光五年修谱时 ,丁文江的高祖丁椿 ( 字古园) 作为丁氏族人曾参与其事 。谱中说,嘉庆二十四年 ( 1819) ,丁庄族人倡议修谱,但因 “年湮代远 ,旧谱无一函存者”,修谱工作难以进行。职业修谱的 “梓人 ”( 时称 “谱蛮子”)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出坏点子说 , “远祖世系有中断者可以假捏讳号”。这个意见遭到大多丁氏族人的反对,说: “祖宗的名字怎么可以随意编造呢?”修谱的事搁浅了 。以后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出了个主意,问题才得以解决。丁氏十六世孙增年 ( 与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平辈) 在 《支谱序》 ( 这里的 “支谱 ”即指 《绿野堂丁氏族谱》) 中这样写道: “适古园侄自袁州卫予告回籍 ,谘余曰: ‘闻我族有修谱之议,何以不果?’余曰: ‘修谱则诚美举也,其如星宿海莫接何?’古园曰: ‘何不为支谱?’余聆其说 ,欣然以为近理,相约择吉日草创支谱。”
丁椿不仅提出修支谱的可行性建议,还具体参加修谱工作 。仪征县教谕杨华在《丁氏族谱序》中说: “乙酉夏仲 ,得兰友丁君溶川 、荣吉书,并手编世系一册,与其族叔秩猷、振凡、凤千 、锡年、朗轩,族兄琢成、屿亭 ,族弟古园、西A ( 作者按,丁文江二高祖丁桂的字) 、道南、道隆诸君子,共襄此举 ,将付剞劂,请序于予……”从上面这两段文字中的 “我族 ”、“古园侄” 、“族弟”等用语看,松茂堂与绿野堂虽然堂号不同 ,但原系一家,绿野堂丁氏的祖先也就是松茂堂丁椿的祖先,也就是丁文江的祖先无疑。
二、丁氏迁居黄桥的时间
关于丁氏何时迁居黄桥 ,《绿野堂丁氏族谱》有二说。贡生出身的泰兴人张馥于道光三年 ( 1823)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说: “余家张氏,望出清河,其始占籍斯土 ,与何氏、丁氏为时略同 。 ”查张 、何二氏均系南宋时迁入泰兴、 “占籍斯土”的,丁氏迁入泰兴的时间理应也是南宋了。但从 “为时略同”几个字看,这只是一种大体说法。丁氏十八世孙天麟于光绪十八年 ( 1892)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的话就比较确定了: “吾先世居泰兴……南宋以迄国朝 ( 按指清朝) ,继继绳绳 ,盖数百年焉 。 ”
另一说是道光十三年 ( 1833) 丁氏十六世孙尊年所撰 《重修家谱跋》: “吾族世家( 居住) 丁庄,自元明迄国朝五百余年。”尽管谱序中持 “南宋说”者多多,而持 “元说 ”者甚少 ,但我们还是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丁氏族谱》中的谱传,是这样介绍丁氏始迁祖怀冠公的: “怀冠,卜居丁庄自公始 ,生于至正丁酉年 ( 1357 年) ,卒于永乐癸卯年 ( 1423) 。配赵氏,生于至正己亥年 ( 1359) ,卒于宣德己酉年 ( 1429) 。”丁氏的始迁主生于南宋灭亡后的 70 多年,丁氏怎么可能是南宋时迁入泰兴呢? 据此可以认定,丁文江的老祖宗是元代迁入泰兴的 ,“南宋说”只是溢美之词。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第一站并不是黄桥,而是黄桥东南6km 的丁庄。这一点前文已述,只是说得简单些 ,增年在 《支谱序》 中说得比较详细:“先祖世居泰兴丁庄,历有年 。迄乎明初,家声益大。嗣是瓜瓞绵绵 ,由明代历国朝,根深叶茂,子孙众多 ,散居各处。前万历间,余高高祖慕春公乃自丁庄卜筑永丰镇( 今黄桥镇) ,堂构相承 ( 喻继承祖先遗业) 阅今盖九世焉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 ,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后是先到丁庄,明代万历年间才由丁庄迁到黄桥的。万历始于公元 1573 年,止于 1620 年 ,这就是说,丁文江的祖先迁入黄桥至今已有 400 年之久了。我们曾采访过丁文江的族叔、现年 90 岁的丁善绍,当我们告诉他这段历史时,他恍然大悟地说: “怪道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丁庄祭祖呢 ,原来丁家的老祖宗在那里 。 ”
至于丁氏由何时迁入丁庄,谱上没有记载。只是说考 《万姓统谱》云: “齐太公生丁公伋,子孙以字为氏。望出济阳 ,丁氏之河源岱脉在此矣 。”这告诉我们,齐太公 ( 即姜太公) 是丁氏的最老最老的祖先,郡望在山东济阳。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丁氏是元代由山东直接迁泰兴 ,还是先迁往别的什么地方后再迁泰兴丁庄的,谱中无记载,但丁氏后人众口一词 ,丁家是由苏州阊门迁来的,台湾省成功大学历史系丁煌教授也这么认为,故暂从此说。
三 、丁氏之世系和丁文江的辈次
丁氏之世系从 《丁氏族谱》世系表可知 ,怀冠公为迁入泰兴的一世祖,二世祖道兴、道惠、道赞,三世祖文威,四世祖士诚 ,五世祖廷祝,六世祖绢志,七世祖铎 、评、讠宣、绶 ,八世祖南杨,九世祖俊文,十世祖鸿儒、鸿启 。
《丁氏族谱》记载: “鸿启 ,俊文次子,字敬怀,生于万历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 ,卒于顺治甲申年八月二十日。”敬怀以下情况,丁氏十九世孙继宗于同治十三年 ( 1874) 在《支谱序》中有一段介绍: “敬怀公,继之十世祖也。传自敬怀公生三子: 长思春公 ,次慕春公,次富春公 。三公生于丁庄,鼎立之势,固卓卓于吾门者。嗣后 ,思春 、慕春两公迁至庄之西北永丰镇,唯富春公世居于此,即继十一世祖也。 ”从这段话也可以知道 ,富春公一直住在丁庄,没有迁到黄桥来 ( 很多年后富春公的后裔亦有迁居黄桥的) ,丁文江肯定不是富春公之后 ,那么丁文江究竟是思春公之后,还是慕春公之后呢? 虽然丁文江这一支的同辈 ( 黄桥还有不少人健在,但年龄相差很大) 和后辈都自称是松茂堂人 ,我们还是不放心,查绿野堂谱,谱中没有记载 ,但有思春公这一支世系表,自思春公起一直至十八世,其中没有丁文江高祖椿 ( 十七世) 、曾祖人庆 ( 十八世) 的名讳,用排除法可以推断 ,丁文江不是思春公之后,而是慕春公之后 。至于为什么没有慕春公世系表,是当时情况没有摸清 ,还是松茂堂想另创支谱不得而知,只有将来找到松茂堂的谱,才能揭开这个秘密。
这里要指出的是 ,台湾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出版的刘凤瀚、刘海若所著 《丁廷楣先生访问记录》( 丁廷楣是丁文江之父吉庵的堂弟) 一书中存在着某些失误。该书曾列出一张丁氏世系表,现抄录如下:
地质学史论丛
丁廷楣还为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这一支专门列了一个表:
地质学史论丛
将这两个表与 《丁氏族谱》及 《楷三房支谱》等史料对照,可以发现它至少有这几个问题:
( 1) 敬怀公世居丁庄 ,未迁入黄桥,不应把他作为黄桥丁氏后裔的始迁祖 。
( 2) 敬怀公三子富春公亦世居丁庄,迁入黄桥的是思春公 、慕春公 ,丁廷楣、丁文江都是慕春公之后,而第一表中廷楣先生奉富春公为二世祖,把自己的老祖宗搞错了。
( 3) 一般的说,某姓的世系应从迁入该县的第一代算起 ,就丁氏而言,则应从迁入丁庄的第一代怀冠公算起,怀冠公为一世 ,迁入黄桥的接着丁庄的往下排,慕春公则应为丁氏之十一世,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与十六世增年为同辈人 ,也应为十六世,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则应为十七世。
丁椿自己也是这么排辈次的,他虽是松茂堂的人 ,道光五年 ( 1825) 绿野堂修谱时,丁椿被邀为协力董事,宗谱第一卷扉页上就是这样写的:
道光五年重修宗谱族人名次
地质学史论丛
《家乘条例十四则》也有丁椿参加编写 ,落款依次为第十六世孙增年谨识,第十七世孙溶、第十七世孙椿 、第十七世孙得华同纂 。按这样排下来,丁文江应为丁氏二十一世孙,而不是十二世孙。丁廷楣先生的排法是不妥的 ,把前面的祖宗丢了九代。
( 4) 廷楣先生排出的乔南公后裔中,长子椿、次子桂这两支基本无误,但三子楷这一支除楷本身外全搞错了 ,所列人名均系绿野堂后裔。据丁楷后裔、丁亚先生家藏的《楷三房支谱》,这一栏应更正为:
地质学史论丛
四 、丁氏祖先的辉煌
张馥所撰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丁氏自籍延令 ( 今泰兴市) ,积久而发 ,至近世,子弟多肄诗书,修名节 ,登仕版……”可见丁氏历来是书香门第,有功名和为官者不少 。贡生出身的增年则以一组排比句概括了丁氏先祖六个方面的闪光点:
“吾丁氏自慕春公以后,兴贤举孝 ,乡饮重也; 蠲粟赈饥,义问昭也; 耒礽同堂,五世异也; 上国观光,阀阅新也; 柏舟矢节 ,邑志采也; 黉序驰声,英髦集也。 ”就是说丁氏族人自慕春公以来,讲德行 ,尽孝道,受到乡里的尊重; 荒年捐粮救灾,正义的行为得到昭彰; 家庭和睦 ,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功勋卓著,被推举到京都观光; 女子丈夫死后守贞节 ,不改嫁,事迹被县志记载; 读书的人学业优异,声名远播 ,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以上是对丁氏远祖的概括介绍,丁文江高高祖乔年公以下的情况,光绪十三年( 1887) 《泰兴县志》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现择其要 ,稍加注释,抄录于次:
乔年 ( 丁文江的高高祖) 字南友,又字南乔 。国子生。乾隆中 ,大父 ( 祖父) 绍宗,输巨赀赈灾,膺优奖。后二十年 ,邻邑潮灾,流亡麋集,乔年与弟引年并助赈 。平日救焚拯疾 ,暨诸善举,壹切慨任之。临觞,嘱子椿为义庄以赡族。
椿 ( 丁文江的高祖) ,字古园 。援例卫守备 ( 领运漕粮的官员) ,权庐卫,调沔阳。楚中军户离逖,亲诣编审 ,尺籍乃定。每构讼,虚衷研鞫,群情翕服 。檄补袁州卫 ,母疾告归。
桂 ( 丁文江的二曾祖) ,字西岭,乔年仲子。国子生。历权衢州通判、台州同知 。台滨海 ,民私贩饷盗。桂惩其尤者,余悉宥,予以赀 ,俾操他业。海溢,漂没庐舍,人畜亡算 ,履勘设赈,灾黎咸说 。乍甫大火,塘工毁,官匿不报。大吏檄桂往查诸。不便者馈巨金 ,弗内,竟以实闻 。巡抚林则徐尝曰: 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 ,丁倅其必寿乎。后果跻耄龄。
此外,丁文江的堂祖父中有两位中过举人,一位是寿铭 ( 廷楣之父) ,字蔼如,光绪三年 ( 1877) 举人,曾任江苏睢宁县教谕 。一位是义铭 ,字实甫,光绪五年 ( 1879) 举人,与民国初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国钧 ( 字紫石) 同榜 ,丁义铭第 50 名,韩国钧第 96 名。
丁文江还有一位姑父曹叔彦,进士出身,尝治 《孝经》。叔彦夫妇经常从苏州到黄桥丁家来 ,对文江的读书似有影响; 另一说丁文江曾师从姑父读过一年书 。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丁文江的高祖椿虽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据传他曾做过一件大错特错的事。道光十九年 ( 1839) 泰兴先旱后涝 ,颗粒无收,佃户们向他借粮度荒,知县李震也出了面 ,他坚决不允。结果引起公愤,引发以王舜年、尹正纯为首的农民暴动,哄抢了丁家所有粮仓 ,并捣毁部分房屋。这件事县志上当然不会记载,但道光十九年闹大水这个背景是事实,哄抢丁家也是事实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二月十二百花生 ,三月十二抢大椿。”光绪年间有人编了一本唱书 《扒抢记》,描述了此事的过程。全书 4000 句,以七字句为主,间有十字句 ,多用泰兴方言俚语,通俗易懂 。此书在苏中地区流传很广,笔者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的手抄本。但据笔者研究 ,书中虚构成分很重,有许多不实之词。
五 、丁氏家业之一斑
丁氏在迁入黄桥前已是名门望族,但鼎盛时期是在丁文江的高祖父丁椿这一辈人手上 。丁椿做过多年的五品官员 ,负责漕运,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了解各地的粮食差价 ,他的堂叔顺年早先又开设过米肆,于是丁椿兄弟三人便先后做起粮食生意来,大大地赚了一笔。丁椿的米店开设在宅第东侧 ,五间屋门面,店号丁万昌。二弟丁桂的店号叫丁均昌,三弟丁楷的店号叫丁利昌 。后来,族人纷纷开设米店 ,他家住的那条巷子便叫做米巷,一直沿袭至今。有一部通俗唱本描述当时黄桥市场繁荣的景象说: “布巷都是卖布的,米巷家家把米秤……” ,可以想见当时米巷的热闹情景。
丁椿致富后,广置田产、房屋,单住宅就有 100 多间 ,宅后有内花园一座,占地500m2; 宅第左侧有外花园一座,园名东山别墅 ,占地 5400m2 。田产不详。但据光绪年间的 《泰兴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 ( 1832) 建丁氏义庄时,丁椿 “两捐腴产 ,设庄赡族 ”,第一次捐田地 1056. 93 亩,市房 ( 可供开设店铺或居住) 75 间; 第二次捐田地314. 35 亩,市房 24 间 ,计捐地 1371. 28 亩,房 99 间。捐出的就这么多,他有多少家产就可想而知了 ,据廷楣先生估计单 “田产在五千至一万亩之间”,民间流传丁椿曾向皇上报过百万的话是可信的。
丁家的富有从两条巷子的命名也可看出,一般的街巷都是公众所有 ,而这两条巷子却因原先都在丁氏住宅区内,是私家巷子 。这两条巷子,一条叫 “万昌巷” ,在丁氏住宅与米店、外花园之间,因米店丁万昌而得名; 另一名叫 “秩二房巷 ”,在住宅的右侧。这条巷子的住户原来都是丁文江的二高高祖引年的后代。引年字秩有 ,排行第二,故名 “秩二房巷”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户的转换,才变成公家巷 ,但至今两条巷子的巷名仍保留着。另外,丁家还有一座家庙,庙名纯阳宫 ,在米巷与迪祥巷交界处,庙屋三间,坐北朝南 ,供奉吕纯阳神像。新中国成立后神像拆除,庙屋改为民居,现为私人开办的幼儿园 。
关于丁家的发迹 ,黄桥人有一个说法。说是丁家住的是一块龙地,米巷是龙身,米巷两侧有五条巷道 ,南侧有马巷 、北迎祥巷、迪祥巷,北侧有秩二房巷、万昌巷,这五条巷道是龙爪。米巷的东头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中有一个圆形大土墩 ,当地人称它为转水墩,上栽杂色树木,这是龙球 。黄桥人说 ,丁家占着这样一块五爪金龙盘绣球的风水宝地,怎么会不发达 、不出人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几条巷子以及水塘还在 ,只是那个土墩,“文革”期间被扒掉了,他们听说土墩中藏有宝物 ,组织人力挖掘,结果一无所获。
注: 说丁氏南宋时迁入泰兴,有其可信之处。中国历史上因战乱或水旱天灾有过三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次是西晋时匈奴入侵,大量胡人南下 。第二次是南宋时期 ( 1127 ~1276) ,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都临安 ( 今杭州) 。第三次是女真族人迁入黄河流域 ,原黄河流域的大批汉人又一次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丁氏有可能就是这一次大移民中迁入泰兴的。
秦始皇统一古中国,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0年),在吴越设会稽郡辖二十四县 ,上海地区设海盐县,县城面积北到今长江,南到今杭州晚 ,东到古东海,西到今浙江海宁,海盐县县城在今上海金山区山阳(金山新城) 。到了唐代前期 ,上海地区地域变迁,主体属海盐县北境,一部分为会稽郡长水县(秦末改名由拳县)东境、、其它为娄县南境。当时海盐县(包括今金山 、奉贤、松江、南汇今浦东);由拳县(包括今青浦 、松江一部分)、娄县(包括今嘉定、宝山及上海 、青浦、松江区北境。
秦
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0年) ,上海设海盐县(县城在金山区山阳,今金山体育场南) 。
东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封陆逊为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次年进封娄侯。
太康元年(280年)吴亡,陆机、陆云退居乡里 ,读书10年 。慨吴之亡,陆机作《辨亡论》,又作《文赋》。
太安二年(303年)八月 ,陆机、陆云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折原娄县地置昆山县;析原海盐县置前京县与胥浦县 。胥浦 、前京二县于陈、隋之际罢废,复为海盐县。 天宝十年(751年) , 唐朝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 、海盐北境置华亭县。设县沿于松江 。
乾元年间(758~760年),建大明寺 ,即普照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易名)前身。
大中十三年(859年),建陀罗尼经幢于县治通衢。
咸通十五年(874年),于县治西建超果寺。
广明元年(880年) ,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腾占据华亭反唐 。
乾宁四年(897年),吴越王钱镠遣部将顾全武攻占华亭。 庆历元年(1041年),重开顾会浦(即今通波塘)。
嘉祐八年(1063年),建济民仓 ,有廒18,容谷12万石 。
熙宁年间(1068~1077年),行“保甲法”。
元丰二年(1079年) ,在天马山建护珠塔。
熙宁至元佑年间(1068~1094年),在兴圣教寺内建兴圣教寺塔(即方塔) 。
元祐元年(1086年),建常平仓。
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卫公佐、卫公望献地捐资,兴建华亭县学。 靖康建炎(1127年)宋室‘南渡’诸姓中多达官显宦,宋名相王旦五世孙太常寺少卿王逖 ,鹤沙瞿桧、上海谈怡是参军;邵宗穆是邵康节六世子孙:张晋卿是相国张英后裔;隐于嘉定马陆的陆南大是宋末扶孤名相陆秀夫之子;秦知柔兄弟是大文学家秦观后代;过氏是郡马后裔等等迁居华亭地区 。见正德《松江府志》。
绍兴四年(1134年),开华亭濒海支河二百余里,运盐方便 ,田得灌溉。
绍熙四年(1193年),杨潜等编纂的《云间志》(3卷)问世 。
端平元年(1234年),华亭县令杨瑾行“经界法 ”,本县秋粮实征57810石。又建平籴仓。
景定四年(1263年) ,宰相贾似道行“买公田法”,本县秋粮加征15.82万石。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隶嘉兴路) ,辖华亭1县 。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仍辖华亭1县。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始建松江府署 。
大德三年(1299年),始设官办惠民药局。
泰定三年(1326年) ,撤销松江府,华亭县改属嘉兴路。
天历元年(1328年),重置松江府 ,仍辖华亭县 。
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水灾,饥民1.8万余户。
至元年间(1335~1340年),陶宗仪避兵乱 ,挈家隐居泗泾南村,作《南村辍耕录》。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张士诚所部“红巾军”占领松江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张士诚扩筑松江府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命徐达分兵取松江,下令征砖筑城。上海县豪绅钱鹤皋聚众占城抗命 ,徐达派部将葛俊讨平,修城事未果 。
至正年间(1341~1368年),始建真教寺(即清真寺)于城西。 洪武初年(1368~1372年) ,设民兵万户府于松江。又建太平南仓及义役仓。
洪武三年(1370年),定松江府于秋粮内加征军用布30万匹 。
洪武八年(1375年),于城乡设社学。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定华亭县输纳秋粮73.69万余石。
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修松江府城 。置守御千户所。
永乐元年(1403年),夏元吉奉诏来松江治水。疏浚吴淞江 、黄浦、华亭运盐河等 。
永乐年间(1403~1424年),翰林学士松江沈度、沈粲所写正楷 ,号称“台阁体 ”,成为以后科举考试的标准书体。
宣德八年(1433年),建水次西仓。
正统九年(1444年)十二月 ,大雪7昼夜,积雪厚丈余,居民多冻毙 。
景泰五年(1454年)夏 ,大疫,死者极多。
成化初年(约1470年左右),云间第一桥改建为石桥 ,又名“跨塘桥”。
弘治七年(1494年),开盐铁塘 。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松江的标布 ,列为朝廷贡品。
嘉靖十九年(1540年),水灾,死者近万。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割华亭 、上海两县北境 ,建青浦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倭寇侵扰华亭县内各地,烧杀*掠 ,人民深受其害 。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至五月,倭寇焚掠至城郊南门、西门、东门一带。六月,倭寇经叶榭塘入黄浦 ,总兵汤克宽率兵拦击,大捷,松民称其地为“得胜港”。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仲秋 ,在府城东门外华阳桥立平倭墓碑 。
同年,总督张经至松江主持剿倭事宜,屡捷 ,后被诬下狱死,寇势复炽。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总兵俞大猷等率军民剿倭寇,连战得捷。九月 ,县境内倭患始平 。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于水次仓建仓城。
隆庆三年(1569年),华亭县清丈田亩 ,分作上 、中、下三乡田,都以“一条鞭 ”税法征银。
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巡抚海瑞巡视华亭县 ,抑制豪强,迫使宰相徐阶退出多占田亩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松江府城 ,高、厚各加5尺。
万历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608~1609年),水灾,民饥 ,署丞顾正心捐粟,在市、乡设18处施粥厂赈饥。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十五 、十六日,因董其昌子董祖常横行乡里,民愤极大 ,华亭、上海、青浦 、金山卫等地群众万余人,涌入府城,将董宅捣毁后焚烧 ,史称“民抄董宦” 。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松江的暑袜轻美,远方争来购买,郡治西开有暑袜店百余家。
万历年间 ,天主教神父毕方济在松江为179名教徒施洗入教,本县天主教传播从此始。
天启四年(1624年)春,科试 ,华亭县文童3000余人拥入试场,为门槛所阻,当场踏毙13人。
天启年间(1621~1627年) ,建永丰桥(俗称大仓桥) 。
崇祯二年(1629年),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 、徐孚远、彭宾、陈子龙创立文学团体——几社。
崇祯十一年(1638年),陈子龙 、徐孚远等合编完成《皇明经世文编》(504卷)。
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手稿 ,由陈子龙整理补充,编订出版 。 顺治元年(1644年),邑绅顾大申改建明代旧园 ,名醉白池。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占松江。吴淞副总兵吴志葵起兵抗清 。总兵黄蜚拥战船千艘与志葵合,结水寨于泖湖。
闰六月十日 ,沈犹龙、李待问、陈子龙 、夏允彝等率军民据松江府城,起义抗清。
八月初三日,清兵破松江府城 。沈犹龙突围中箭死。李待问被俘 ,不屈,就义。军民被杀2万余人 。
八月初六日,黄蜚、吴志葵水师被清军击灭于黄浦。
九月十七日 ,夏允彝投松塘殉难。
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十六日,清提督吴胜兆据松江府城反清复明,事败被杀。江南巡抚土国宝搜捕参与人士,日杀百人 ,半月方止 。
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捕,在解往府城途中 ,投跨塘桥河中自殉。
六月,夏允彝子夏完淳因从事抗清活动被捕,解往南京 ,九月十九日慷慨就义。
顺治十一年(1654年)冬,泖河冻合,冰上可行人 。
顺治十三年(1656年) ,分华亭县枫泾、胥浦2乡及集贤、华亭 、修竹、新江4乡部分土地建娄县。
顺治十五年(1658年),泖湖渔民起义军领袖钱应魁抗清失败,遇害。
康熙元年(1662年) ,行“均田均役法” 。
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松江府城垣。
康熙五年(1666年),明河南安昌王后裔改换姓名,隐匿于龙珠庵为僧 ,被知府侦知,以“谋逆 ”罪兴大狱,凌迟27人 ,斩首70余人,株连500余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康熙帝南巡 ,舟行抵松江 。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帝南巡,再度抵松江。
雍正二年(1724年) ,割华亭县云间、白沙2乡之半建奉贤县。割华亭县枫泾 、集贤、仙山、修竹4乡部分土地及娄县胥浦1乡建金山县 。
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阴雨连月,天寒如冬 ,五谷 、棉花无收,岁大饥,许多人饿死于道上。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华亭县举人蔡显所著《闲渔闲闲录》 ,因内引长洲诗人沈德潜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被定为“狂悖”罪处斩 ,牵连24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对明末抗清死难诸臣予以追谥,许建祠为祀。陈子龙、夏完淳等人诗文得以公开出版 。
乾隆年间(约1736~1777年) ,松江人物画家徐璋作《云间邦彦画像》。部分画像石刻今存醉白池。
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府唐仲冕刊印娄县岁贡生徐朝俊所创制的“龙尾车 ”图样及说明,颁发松属各县仿制推广 ,以利农田灌溉 。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一月初四日,江苏巡抚林则徐至松江勘察水利。
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化成至松江任江南提督 ,筹划抗英防务。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二十、二十一日,英舰一艘沿黄浦江西进,欲寻路进犯苏州,被松江农民王在坤引入泖湖水草区 ,无法前进而退回上海 。
咸丰四年(1854年),泗泾荒歉,娄县知县温奎光前往征粮 ,被乡民以砖石怒击轿子,知县逃回县城。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松江府城。清政府命华尔率“洋枪队”反扑 ,五月二十八日太平军退出松江 。
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松江府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华尔在松江城内设洋枪队总部 ,扩充队伍至近5000人。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七日,太平军第三次攻打松江府城,至六月二十三日 ,天京告急,始撤围西去 。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利用《中法北京条约》特权,在西佘山买地 ,建造教堂及江南教区神父住房。
同治八年(1869年),进行“土地验契”,统一颁发“田单”。
同治十一年(1872年) ,曾国藩 、李鸿章奏请选派学童赴美留学,华亭县11岁学童李汝淦被录取赴美。
光绪元年(1875年),始设“民信局 ” ,代客递送信件包裹 。
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蝗蝻食稻成灾。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府考 ,松江府属各县应考生会集府城,部分考生至邱家湾天主堂参观,被拒 ,双方发生口角,继而互殴;三月十一日,考生愤怒,纵火焚烧教堂。事后 ,松江知府、华亭知县等向教会赔礼、赔款,并惩办8名肇事考生 。
同年,始有“脚划船” ,载客运货。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柳生创办本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中西学堂(又名英文学堂)。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京 、松江间始办巨额汇兑业务(北京谦益厚记钱庄签发的京平银1万两汇票 ,由松江金融业兑付)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奸商勾结外商,大量收购本地大米出口 ,并乘机哄抬米价,激起民愤。泗泾等地乡民聚众万余人,向囤户抢米 ,并焚毁泗泾天主堂。官方被迫开办平粜,平息事态 。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基督教会创办乐恩学校,为本县第一所教会学校。
同年 ,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西佘山建造天文观象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周培森、龚铭凤在城内创办私立城中蒙学堂,为本县第一所私立小学 。
同年 ,创建华娄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本县第一所公立小学。县内义塾都改为蒙养学堂,推广新学。
同年夏秋之际 ,霍乱流行,死者极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上海邮政总局松江支局在县城建立 。
同年六月 ,就云间书院原址创建松江府中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府立融斋初级师范学堂师范简易科开学。
同月,娄县劝学会会长何东在松江创办体操传习所 ,为全国最早体育学校之一 。
同月,设立松江电报局。
同年秋,全节堂创办松江女子学校(后改名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为本县第一所女子学校。
同年 ,本县赴日留学的李芑香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为本县第一个同盟会会员 。
同年,创办勤益毛巾厂 ,年产“鼎牌”毛巾数千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华亭、娄县籍赴日留学生等10余人,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
二月 ,育婴东堂创设蒙养院,为本县最早的幼儿园 。
同月,成立松江商业联合会(简称“商会 ”)。
同年 ,同盟会会员夏允麐等创办清华女校,并在该校成立同盟会松江支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华娄劝学所 ,主管华亭、娄两县教育事宜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马相伯在泗泾开办汇源米厂,本县始有机器碾米。
同月,上海至枫泾段铁路通车。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 ,创办松江府立农业学堂。
四月,松江至嘉兴段铁路通车(九月十二日,沪杭铁路全线通车) 。
九月 ,在醉白池举行松江府属七县物产会。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始设华娄警务所。后改名为华娄巡警局 。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松江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分府 ,通告松城光复。
11月7日,马昌其等(回里军校学生)发起组织学生军,接受军政分府领导 。
11月14日 ,松江军政分府颁布《司法部暂行简章》10条 、《审判暂行章程》10条及《民政部暂行简章》6条。
11月19日,丁月心等在景贤女校发起组织松江女子协赞会(曾为军政分府筹饷募款)。
12月17日,蒋轼(府中学堂教习)、张葆元(上海申报总主笔)等发起组织松江政论会 ,创办《政论报》 。
12月前后,男子纷纷剪除辫子。
同年,徐锡之创办松江电灯厂,次年送电。
本文来自作者[巩钰岩]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598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巩钰岩”!
希望本篇文章《丁文江家世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林任申 林 林 ( 泰兴市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泰兴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丁文江先生的家世材料,向来极为稀缺。笔者是丁文江先生家乡的后辈,在黄桥生活了数十年,自幼对这位乡贤十分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