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人们对于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在我的眼中,李世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
初闻李世民这个名字,是在历史教科书上 ,讲他在玄武门兵变后,成功登上了帝位。大唐也在他的统治下,日渐繁荣。但我真正开始了解他 ,是通过《隋唐英雄传》这部影视作品 。这部电视剧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世民。
他有才华,有胆识。更对隋朝的公主—如意公主,情深义重 。尽管父亲反对他和如意在一起 ,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对如意好。后来,李世民地父亲---李渊让他迎娶了长孙家的女儿——长孙无忧。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
迫于形势以及父母的压力,他最终妥协了。但是他心中一直记挂着如意公主,并且一直尽心尽力的照顾他。可以说 ,他是一个情种!
另一方面,李世民善于用人。他将朝廷视为反贼的程咬金等人收入麾下,并且真心以待 ,兄弟相称 。对于之前辅佐过他哥哥的谋士魏征,他更是以礼相待。并且主动希望魏征这样的忠臣可以辅佐自己,时刻点醒自己。
历史上的评价 ,众说纷纭 。而我所了解的李世民,的的确确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人!他的帝王之光也不会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消逝!
武媚娘传奇中太子叛乱是哪一集
公元1358年(元朝至正十八年) ,朱元璋迅速向东扩张,和张士诚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当年十月 ,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在宜兴击败张士诚,徐达虽然取胜,但却损失一员大将,此人名叫廖永安。
廖永安是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 ,最擅长水上作战。徐达攻打宜兴的时候,料到张士诚的大军会从太湖逃窜,事先安排廖永安埋伏在太湖 。不曾想 ,廖永安太过勇猛,他追击敌军的速度太快,甩开了徐达的后援。再加上他运气不好 ,脚下的船只突然搁浅。张士诚麾下的猛将吕珍见廖永安人单力薄,立即掉头活捉了廖永安 。就这样,廖永安变成了张士诚的阶下囚。
张士诚久闻廖永安的大名 ,多次劝降。一方面因为廖永安忠于朱元璋,另一方面因为廖永安的弟弟廖永忠和家眷都在朱元璋麾下,所以 ,廖永安宁死不降 。张士诚无奈,只得将廖永安关押起来,就这样,廖永安被张士诚关押了8年之久。
八年后 ,也就是1366年七月,朱元璋准备灭掉张士诚的时候,张士诚觉得廖永安已无任何价值 ,将廖永安杀死。《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追封廖永安为楚国公,享受明朝世代祭祀。
廖永安虽然死了 ,但廖氏一族并没有泯灭,因为他的弟弟廖永忠还活着 。廖永忠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 ,可是,洪武八年,廖永忠突然被朱元璋赐死 ,廖家从此没落。
廖永忠是明朝初年充满谜团的开国将领,同时,他也是朱元璋杀掉的第一位开国名将。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廖永安之弟 、明朝德庆侯 廖永忠 。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 ,来认识一个古代名将。
公元1353年,朱元璋脱离岳父郭子兴,带着徐达、汤和等“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 ,开始自立门户,此后,朱元璋先后攻下定远、滁州和和州。这期间 ,常遇春 、李善长、冯胜、邓愈等将领先后加盟朱元璋 。接下来,朱元璋开始谋划渡江。
要想渡江,第一需要船只 ,第二需要水军。朱元璋从江北而来,手里根本没有船 。再加上他的部下都出自江北,所以 , 当朱元璋放眼望去,他麾下除了吴良 、吴桢兄弟俩勉强能打水战外,竟然没有一位纯正意义上的水军将领。 这个时候,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长江北岸的巢湖。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湖面开阔,大量渔民和江湖好汉靠湖水谋生 。元朝末年,巢湖水面上有三伙势力 ,第一是以 廖永安、廖永忠 兄弟为首,第二是以 俞廷玉 带着三个儿子( 俞通海 、俞通源 、俞通渊)为首,第三是以双刀 赵普胜 为首。
平时 ,这三伙势力维持着巢湖水面的平衡,然而,到了元朝末年 ,庐州(合肥)被南方红巾军将领左君弼占领,因巢湖毗邻庐州,左君弼一直想吃掉巢湖众人。赵普胜率先投奔左君弼 ,并且帮左君弼攻打廖、俞等人。正好此时朱元璋向巢湖好汉抛来橄榄枝,廖永安派人和俞廷玉商量,二人率领麾下众位将士集体投奔了朱元璋 。
笔者注:元朝末年,朱元璋隶属于北方红巾军 ,名义上归韩林儿领导。而左君弼隶属于南方红巾军,名义上归徐寿辉领导。南、北红巾军只是同名,并不同属 。
《明史纪事本末》对这段 历史 记载得比较详细:
廖永安投奔朱元璋 ,廖永忠也在其中。朱元璋听闻巢湖众将前来投奔,欣喜若狂,直呼:“这是天意啊! ”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因为当时朱元璋正在谋划渡江 ,正好手中没有水军,巢湖众将的归来,不是锦上添花 ,是雪中送炭。
后来,明朝初年的水军名将,大多出自巢湖派系 。当然 ,朱元璋也没想到,像廖永忠、俞通海这样的巢湖降将,会在今后大放异彩。
廖永安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其弟廖永忠已经32岁 ,但性格豪迈,血气方刚。朱元璋问廖永忠:“你跟着哥哥投奔我,是想要富贵吗?”廖永忠回答:
意思是 ,我的愿望是为贤明的主君效力,扫平寇乱,名垂青史 。
朱元璋听后 ,觉得廖永忠有大志,便任命廖永忠为副将,全力协助廖永安渡江。
朱元璋命廖永安 、廖永忠带领众位将领渡江 ,先攻下采石矶,然后夺取太平。《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 ,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 ” , 可见,廖永安带领的这批巢湖将领 ,“ 操舟若飞 ”,在长江面上把元朝大军打的丢盔弃甲 。
廖永安等巢湖众人离开巢湖,投入更广袤的战场上时 ,彻底放开了守将,犹如猛虎出山,所向披靡。
作为廖永安的弟弟 ,廖永忠的能力也不是盖的,《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朱元璋渡江之后,全力攻打集庆(南京) ,随后靠着巢湖众将攻下镇江、常州、池州等地。在这些战役中,廖永忠都立下大功。
好景不长,三年后 ,在太湖之战中,廖永忠的哥哥廖永安被张士诚活捉 。 因为廖永安是巢湖水军的主心骨,朱元璋失去廖永安,如断了一条臂膀 ,痛惜不已。 于是,朱元璋召来廖永忠,让廖永忠接替廖永安的职位 ,率领水军众将。《明史·廖永忠传》云:
兄死弟及,廖永忠之前有兄长的庇护,从此 ,他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水军大将 。
1360年,龙湾之战爆发,陈友谅率领大军沿江而下 ,打算灭掉朱元璋,并且一举攻下南京上游的太平,朱元璋麾下名将 花云 阵亡 ,南京城内一片骇然。朱元璋最终采纳刘伯温的计策,用康茂才诈降陈友谅,将陈友谅引入龙湾,用伏兵打败陈友谅。陈友谅兵败后 ,朱元璋命廖永忠火速率军沿江追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廖永忠带领众将逆流而上,不仅收复了太平 ,还夺取了陈友谅麾下的重镇安庆 。
当时,陈友谅兵败逃往江州(九江),刘伯温建议朱元璋立即攻打江州 ,打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朱元璋觉得有道理,立即带着廖永忠等人直扑江州。《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江州曾经是徐寿辉的老巢,是陈友谅重点防备的地方 ,易守难攻 。廖永忠急中生智,他在大船的尾部架一座向外延伸的高台,然后用船尾直接冲向江州城墙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大船和江州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朱元璋的大军沿着“大桥”直接杀到对方的城墙上,轻而易举攻入城内 ,攻克了江州城。朱元璋大喜,封廖永忠为 中书省右丞 。
注意,廖永忠被封为中书省右丞 ,这个时候的中书省左丞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明朝开国公爵李文忠 。可见,廖永忠已经跻身于朱元璋最核心的势力范围,成为朱元璋的亲信。
作为一代枭雄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陈友谅。1363年,朱元璋通过鄱阳湖之战灭掉了陈友谅 ,从此傲视群雄。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而廖永忠又是朱元璋麾下最著名的水军将领,所以 ,这场战争中,自然少不了廖永忠的参与 。
《明史·廖永忠传》曾评价廖永忠“ 战鄱阳湖,决围殊死战 ”,可见廖永忠出力甚多。鄱阳湖之战持续了60多天 ,廖永忠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大小战事。而且,在此战中,廖永忠还救过朱元璋一命 。《明史》云:
这件事发生在决战前夕 ,朱元璋调兵遣将冲击陈友谅的大船。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突然杀到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边战边退,不料小船突然搁浅,动弹不得 ,眼看朱元璋就要被张定边碾压,关键时刻,常遇春和廖永忠驾着小船飞奔而来 ,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廖永忠则趁机向张定边的大船发起猛攻 。结果张定边身中数箭,最终败走。
这一次是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 ,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关键时刻,常遇春和廖永忠救了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决定用火攻 ,他选了七位水性最好的将领来执行放火任务,而带领大家放火的,就是廖永忠和俞通海 。《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廖永忠和俞通海带领7条装满干芦苇的小船 ,放火直冲陈友谅的舰队。待陈友谅阵中大乱后,廖永忠又带领众人深入敌境,左冲右杀 ,如入无人之境,陈友谅的大军“ 惊为神 ”,认为廖永忠是天神下凡。后来陈友谅趁乱逃走 ,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胜利 。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战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仅朱元璋一方,阵亡的将领多达50多名。而立功的将领则更多,但相比较而言,廖永忠的功勋绝对名列前茅。《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朱元璋回到南京后 ,赐给廖永忠“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八个字,“ 功超群将 ”注意说明廖永忠在鄱阳湖之战中的作用。
此战之后 ,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 、何真等诸雄都无力和朱元璋相抗,朱元璋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
三年后(1366年)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猛将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被围困在平江(苏州),朱元璋觉得大局已定 ,便交给廖永忠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让廖永忠去滁州迎回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北方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后 ,被元朝所杀,韩林儿继承乃父衣钵,继续领导北方红巾军,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便是韩林儿麾下。后来朱元璋自立门户 ,但名义上仍归韩林儿领导 。
换句话说,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朱元璋“吴王 ”的身份 ,也是韩林儿所封。
正是因为韩林儿身份重要,朱元璋才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来南京,毕竟廖永忠是朱元璋的心腹。让人们想不到的是 ,廖永忠没能把韩林儿接到南京 。《明史》记载:
廖永忠到滁州接到韩林儿后,一路护送到南京附近的瓜步, 结果韩林儿所乘的船倾覆 ,韩林儿被活活淹死了。
韩林儿之死,疑点重重,被称为 历史 迷案。原因有两点:
其一 , 廖永忠是水军出身,他的团队对船只的驾驭能力实属一流,韩林儿所乘之船怎么就翻了?
其二, 即使韩林儿的船只倾覆 ,以廖永忠的身手,他想从河里救一个人还不是小试牛刀 。而且,廖永忠也不是一个人去的 ,他麾下这么多人,为什么会“眼睁睁”地看着韩林儿溺水而亡呢?
所以,很明显 ,韩林儿之死,是廖永忠有意为之。 因为韩林儿之死最大的获利者是朱元璋, 因此 ,关于韩林儿之死,无外乎两种原因:
(一)朱元璋想要为自己称帝扫平障碍,暗中示意廖永忠除掉韩林儿。
(二)朱元璋让韩林儿来南京 ,另有安排,只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之心,决定先斩后奏 。
其实,朱元璋虽然心狠 ,但他是个恩怨分明之人,从之后朱元璋对廖永忠的态度来看, 笔者认为:韩林儿之死 ,应该是廖永忠“自作聪明”所致。
首先,听闻韩林儿去世后,朱元璋的态度首先是“ 帝以咎永忠 ” ,问罪于廖永忠。
其次,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 ,曾说过一句话:
意思是,廖永忠为大明朝立下不世之功,本应该封公爵 ,但因为他“ 儒生窥朕意 ”,意思是指廖永忠自作聪明,陷朱元璋于不义,因此廖永忠仅仅被封为侯爵(德庆侯)。
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 ,距韩林儿之死已经有5年之久,若朱元璋有意揭过此事,他完全可以不提 。但朱元璋仍然记得廖永忠所犯的错误 ,可见朱元璋对廖永忠的过错耿耿于怀。
所以,虽然韩林儿之死是 历史 公案,但笔者认为 ,这不是朱元璋的初衷,是廖永忠个人所为。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 。
公元1367年 ,由于张士诚死守平江,徐达、常遇春久攻不下,朱元璋派廖永忠从淮东率领水军协助徐达 ,朱元璋最终诛灭张士诚,也有廖永忠之功。
张士诚灭亡后,朱元璋放眼望去,南方还盘踞着方国珍(浙东) 、陈友定(福建)、何真(广东)三大势力 ,而北方的元朝更是心头大患。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元朝,派汤和南下 。考虑到方国珍擅长在海上活动 ,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副将军,随汤和征讨方国珍。
于是,廖永忠和汤和水陆并进 ,方国珍逃到海上后,被廖永忠劝降。
同年,廖永忠随汤和攻入福建 ,陈友定自杀而亡 。第二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廖永忠并没有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 ,他被派往广东,讨伐何真。廖永忠率领朱亮祖等人所向披靡,最终逼何真投降。
廖永忠自从投奔朱元璋以来,在朱元璋灭陈友谅 、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何真等战役中 ,都有廖永忠的直接参与 。因此,洪武元年九月,廖永忠班师回京时 ,朱元璋命太子朱标亲自出城迎接。《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洪武三年,廖永忠随徐达北征,大胜而归 ,同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等六人被封为公爵。朱元璋在圣旨中说 ,以廖永忠之功,足以封公,但当年韩林儿之死实属廖永忠之过 ,因此封廖永忠为侯爵。《明史·廖永忠传》云:
其实,在朱元璋的心中,廖永忠虽然不完美,但他对廖永忠的能力却一直十分认可 。
洪武四年 ,朱元璋派汤和伐蜀,廖永忠再次成为汤和的副将。当时,蜀地由明玉珍之子明升占领 ,汤和到达瞿塘关的时候,江水暴涨,汤和稳妥起见 ,迟迟不敢进军。廖永忠却不畏艰险,率领敢死队突袭敌营,和北路而来的傅友德里应外合 ,最终平定了蜀地 。
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大骂汤和胆小怯战,却奖赏了廖永忠和傅友德。廖永忠被朱元璋再次肯定之后 ,内心逐渐骄奢起来。他在京城新建豪宅,广纳美妾,甚至结交文官,沉浸在荣华富贵之中 。
《左传》云: “骄奢*泆 ,所自邪也 。 ” 廖永忠不知道,他的危机即将来临。
明朝初年,文臣杨宪曾经红极一时 ,朱元璋甚至有意培养杨宪为丞相,廖永忠趁机和杨宪交好,希望能够和杨宪沆瀣一气 。 后来杨宪犯罪被杀 ,廖永忠牵涉其中,朱元璋念及廖永忠之功,特地赦免了廖永忠的罪过。廖永忠不但不以为戒 ,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到了洪武八年,廖永忠终于惹出了滔天大罪,有人举报廖永忠在新建的豪宅里使用龙凤图案 ,在封建王朝,这是谋逆之罪 。朱元璋开始不信,派人暗中调查,结果竟然属实。 这件事意味着廖永忠的性质变了 ,他不再是小节有问题,而是对朱元璋不忠。 朱元璋怒不可遏,下旨赐死廖永忠。《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就这样 ,廖永忠成为了明朝众多开国将领中,第一个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 。按大明律,谋逆罪一般都要株连家人 ,但朱元璋仅仅赐死了廖永忠,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廖永忠32岁跟随朱元璋,53岁被赐死 ,跟随朱元璋长达21年,这21年间,他的哥哥被囚敌营8年而亡 ,廖永忠南征北战,让廖氏一族名震朝堂。但却因一着不慎,家族高光犹如昙花一现 。廖永忠被杀后,明朝连续269年都将廖永忠视为逆臣。直到明朝灭亡 ,南明弘光帝才追封廖永忠为庆国公,算是间接承认了廖永忠的功绩。
朱棣登基后,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铭和廖镛因为是方孝孺的学生 ,朱棣处死方孝孺后,廖家再次被连累 。从此,廖永忠一脉一蹶不振 ,逐渐淹没在 历史 的泥泞里。
廖永忠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他在朱元璋渡江之前投奔朱元璋,几乎参与了朱元璋所有的大型战斗。
朱元璋渡江时 ,廖永忠雪中送炭;
朱元璋灭陈友谅时,廖永忠舍生忘死;
朱元璋攻张士诚时,廖永忠锦上添花;
朱元璋北伐时 ,廖永忠也是参与者 。
朱元璋在扫平方国珍 、陈友定、何真、明玉珍时,廖永忠更是主将之一。
在明朝初年,廖永忠的功绩虽然不及徐达 、常遇春,但却比汤和、冯胜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得此名将 ,是朱元璋之幸,更是大明之幸 。
然而,笔者认为 ,虽然廖永忠勇猛,但朱元璋对廖永忠的心情却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 ,当年,廖氏兄弟率领巢湖众将投奔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一筹莫展之时 ,因此,朱元璋对廖氏兄弟是十分感激的。
第二,廖永安被俘后 ,廖永忠接替兄长,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水军战将,特别是廖永忠在鄱阳湖之战中的表现,让朱元璋欣喜不已 ,从此,廖永忠跻身于朱元璋的核心团队,成为朱元璋的心腹。
第三 ,廖永忠在迎接韩林儿返京的事情上,犯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误。廖永忠以为,自己替朱元璋除掉韩林儿 ,为朱元璋扫平登基的障碍,朱元璋必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但是,廖永忠忘了 ,因为他是朱元璋派去的,不管韩林儿是不是朱元璋所杀,朱元璋都难逃干系。因为廖永忠的自以为是 ,让朱元璋背负一世骂名。因此,在明朝建立的那两年,朱元璋对廖永忠心有不满 。 毕竟,上位者都喜欢下属不打折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 ,而不喜欢下属有自己的小心思。 这也是廖永忠没有被封为公爵的原因。
第四,从洪武四年开始,朱元璋对廖永忠又重新信任起来 ,特别是廖永忠在平定巴蜀时的表现,让朱元璋重新认识到廖永忠是一名出色的将领 。
第五,只是 ,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廖永忠居功自傲,不仅和杨宪勾结 ,甚至偷偷使用龙凤图案。朱元璋对廖永忠失望至极,将其赐死。但明朝初年的朱元璋还是比较善良的,他念及廖永忠之功 ,并没有株连其家人 。
《明史》评价:
可见,《明史》对廖永忠之死非常惋惜。
《道德经·第九章》中有一句话:
意思是,人在富贵之中,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众人都说朱元璋弑杀功臣 ,笔者认为,至少廖永忠之死,是罪有应得 。换作其他皇帝 ,廖永忠也很难善终。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廖永忠 ,其功可颂,其果可叹。
《武媚娘传奇》中太子叛乱是第37集,集名:太子带兵逼宫造反。
具体剧情介绍:夜里太子与侯君集商议明日是最好时机 ,且明日是文德皇后生辰,皇上定会去承庆殿,胜算也会大一些 。徐慧夜里禀报皇上武媚娘私下勾结太子 ,她把武媚娘写的纸条呈给皇上并称自己是为了皇上的安危着想。
徐慧急急忙忙地找武媚娘告诉她太子要造反,武媚娘要去找太子,她让徐慧帮忙拦住皇上。武媚娘来到东宫时看到太子带兵准备走,她夺过太子身上的剑指着他 ,太子反而降住了武媚娘并让手下把她关起来 。太子带兵冲进承庆殿,皇上正在殿外等他,太子直言道请皇上退位给他。
扩展资料
《武媚娘传奇》剧情介绍:故事开始于贞观十一年 ,如意(范冰冰饰)参加大唐后宫选举,以一支《兰陵王入阵曲》之物震惊四座,吸引了唐太宗李世民(张丰毅饰)的注意。然而 ,春风得意的如玉惨遭奸人所害,还未承宠便被打入了冷宫 。
一年后,如意被放出冷宫 ,在宫中的地位节节攀升,这为她带来了爱情与荣耀,却也将其置于了危险之中。李世民听信谗言离开了如意 ,心碎的如意削发为尼发誓断绝尘缘。然而,腹中的孩子令她决心重回宫中,没想到这一决定却断送了她尚未出世的孩子的性命 。
复仇心切的如意转而投向了唐高宗李治(李治廷饰),却同其产生了一段真挚的感情 ,永微六年,如意终于在一条血路之中攀上了皇后的宝座。
百度百科-武媚娘传奇
本文来自作者[语凝]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50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语凝”!
希望本篇文章《李世民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纵然人们对于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我的眼中,李世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初闻李世民这个名字,是在历史教科书上,讲他在玄武门兵变后,成功登上了帝位。大唐也在他的统治下,日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