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原称“河南梆子 ” ,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 ,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 ,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 ,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 ”,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 ,又称西府调 、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 ,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 、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 、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 、手镲、梆子、手板等。?
扩展资料
1、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 、《三上轿》、《地塘板》、《提寇》 、《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 ,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 、《唐知县审诰命》等 ,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
神话剧《白蛇传》 ,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 、《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 、《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2、豫剧的行当和班社 ,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 、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 、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 、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 ,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3 、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调(下五音)为体,兼用豫东调(上五音) ,并吸收融汇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创造出自己独具风格 、丰富多彩的唱腔旋律 。崔派以善演悲剧而著称,由于剧目内容的规定性制约了它的音乐发展 ,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缠绵的特点。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 ,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 ,亦称大悠梆。
5 、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 ,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
6、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 、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 ,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 、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 、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 、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 。
百度百科 _豫剧
本文来自作者[顿培灿]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50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顿培灿”!
希望本篇文章《豫剧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