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Q正传》
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 。《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 ,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
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 ”,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第二章起移载“新文艺”栏,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 ,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
《阿Q正传》写出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苦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 ,如卑怯 、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
二 、《狂人日记》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 ”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最后 ,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 ,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 ,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 ,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 ,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 。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五、《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说,被鲁迅胞弟周作人认为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这篇小说探讨了辛亥革命后 ,曾经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人认为,鲁迅在吕纬甫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命运及选择。在这个意义上 ,《彷徨》中另一篇《孤独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鲁迅实际的选择是与他在这两篇小说中假想的两条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条路。
田园谷香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这难得一见的风雪天在桃庄人看来实在闹心 ,一个个笼着袖子窝在家里用木炭木柴烤火,谈论着这天气以及跟这天气相关的收成,间或叹息这少见的雪及冰凌挂在那茅草屋顶上,看着就像茅屋不受冻流下的鼻涕 。
雪后初晴 ,住在村头的李何氏正在喂猪,趁着猪吃食的空挡,打量着自己的半厦子瓦房甚是得意 ,拖长了口气跟正在刷墙的老头子说道:“老头子,你看这结的冰凌子真是喜气,闪亮亮的。 ”
刷墙的李老头一声不吭 ,继续手里的活计,将泥巴往墙上抹。跟着一起刷墙的大儿子李得海就有些嘀咕了,“这有什么喜气的 ,冷飕飕的天,娘只看这前面半边是瓦片就高兴,后半边那茅草顶还漏雨呢 。”
李何氏没有听到儿子的嘀咕 ,给猪添了添食,心里是欢喜的。这桃庄,有几户人家能够有瓦房住,虽说现在是半厦子瓦房 ,后半边是茅草,但那也是瓦房!老三可是在云州城里的,还娶下了媳妇有……
本文来自作者[北柒陌人]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47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北柒陌人”!
希望本篇文章《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