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写过哪一首诗是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出自: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就有“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的含义在里面。
最能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自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了 。苏轼sū shì(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 。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 、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 、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 ,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 、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传世。
2.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的这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意为: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符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 ,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的哲理。
原诗: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释义: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
诗人首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 ,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
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释义: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 ,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 、格局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 ,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本文来自作者[山之]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43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山之”!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苏轼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苏轼写过哪一首诗是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