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原文: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 ,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 ,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 ,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 、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或失则多:贪多会导致不能真正理解,学习无法深入;
或失则寡:学得少,自然就不能系统学习 ,也就掌握不了系统的知识了;
或失则易:只学容易的,学习就不会有进步;
或失则止:学习了一阵,就停止了,也是不会有进步的 。
它启示我们 ,要按照学习者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要以学为中心。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都是有问题的,教育中的中心是学生的“学 ” ,是学习中的儿童。
学者有四失的教学原则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教育方法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 。没有金刚钻 ,就揽不了瓷器活。失去了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 。就像医生治病 ,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 ,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及时弥补,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贪多嚼不烂不求甚解,不有畏难情绪裹足不前,应有计划 ,讲方法,持之以恒,以求学习高效性。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
”因材施教”“以身作则 ”是孔子教学上的两大原则。因材施教就是从实际出发。《学记》曰:“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又说:“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 ,无与于师道也。均说明孔子的教学方法,以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为主,成为其鲜明的特点之一 。
在启发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 ,反问教师。反复辩诘,道理至明。孔子发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虚心好问的精神,是学好的基础 。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作为“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倡导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关于“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凯歌大官人]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4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凯歌大官人”!
希望本篇文章《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学者有四失论述了什么道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