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 ,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 ,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出自:《孟子》中《公孙丑章句上》里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篇。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扩展资料:
文章出处背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 、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 ,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 ,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 ,即“仁政 ”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 ”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 ,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 ,也没有展开论述 。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 ,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 ”,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 ,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因为他把“仁义礼智 ”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
扩展资料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 、墨翟。
他提倡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 、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
百度百科—论四端
孟子的四端什么意思
原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直译——同情怜悯的心 ,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
意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扩展资料
原文《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 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 ,)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 ,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 ,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 ,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 ,(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
如果能扩充它们 ,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参考资料:
52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 ,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 ,是智的初始 。
“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 ”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 ,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 ”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 ,孟子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扩展资料
1、孟子一生的思想学说著作而成《孟子》,是孟子晚年隐退邹国授徒时所作 。在孟子逝世后 ,又经他的弟子门人增添完善。
2、《孟子》与记录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同为儒家学说经典,是后世研究孔孟之学的必备教科书。
3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 ,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
百度百科-孟子
本文来自作者[岑怡萱]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96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岑怡萱”!
希望本篇文章《孟子节选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译成现代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原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