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爱情故事
历史悬案: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晚年闪电结婚和闪电离婚的故事
简要内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 、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 。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 ”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发生后,难以计数的北方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到东南丘陵地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为宋朝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 、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 ,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 ,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 ,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 ,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 ,开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 。之后李清照孤独一身 ,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她的悲苦心情很自然地表现在了当时的作品中。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忽寒忽暖的不适气候,淡薄寡味的清酒 ,窗外呼啸的秋风,似曾相识的北方过雁,满地的黄花 ,庭院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述了李清照清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的愁情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绝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相比 。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 、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之间。 家中没有了当家的男人 ,麻烦事接连而来。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很多古籍文物 。他死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遗物 ,并完成《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宋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登门,提出用三百两黄金来收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 。后来,社会上又流传起来李清照“颁金通敌 ”的传闻来。原来有人指责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对金国的赞颂之意 ,宣称李清照通敌。当时金兵压境,朝廷本身流离不定 。李清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携带古籍文物追赶朝廷 ,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既为自己洗刷罪名,也保住文物不致流散。李清照跨出越海,跟随朝廷的踪迹。公元1132年 ,南宋局势略趋稳定 。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 ,藏品化为灰烬。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藏品辗转到了绍兴,决定在绍兴住下来 。她租赁了一位钟姓的读书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 ,一天夜里,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其中的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 ,为了重获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寻物 。没几天,那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姓钟的读书人主导的。他变卖了多数藏品 ,拿着剩下的画卷来领赏。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 ,只好花钱赎回画卷 。为此,李清照还大病一场。在李清照最为无助、最为愁苦的时间里,一个自称是赵明诚同学、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来拜访李清照了。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 ,关怀备至 。李清照孤身一人飘零异乡,也希望为自己的晚年寻找一个稳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打动,决定改嫁张汝舟。李清照的改嫁决定酿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 。那个御医王继先廉价收买藏品不成 ,贼心不死,便串通张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 ,名正言顺地得到赵明诚遗留下来的古玩书画以及其他珍宝。那么张汝舟为什么同意帮助王继先呢?因为张汝舟之前虚报军员 、侵吞军饷军粮,被王继先抓住了把柄。王继先答应得到藏品宝物后,帮助张汝州打通关节 ,消除罪行 。所以张汝舟欺骗李清照,上演了求婚的丑剧。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宝物 ,遭到断然拒绝 。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还保存在手中的宝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富,也颇为后悔。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宝物。李清照认清了张汝舟的丑恶面目,决定与他离异。当时李清照与张汝舟结婚仅有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 ,李清照同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 ”的违法行为 。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 ,亦应徒刑两年。李清照为了早日摆脱噩梦,宁愿坐牢,也坚持去朝廷告发了张汝州。结果张汝舟与李清照离婚成功 。张汝舟被免职 ,贬为柳州编管;李清照被收监关押。 李清照的改嫁和迅速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几乎传遍街头巷尾。赵明诚的姻亲、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礼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 ,毅然觐见宋高宗,代李清照陈述了冤屈 。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后 ,即被无罪释放。李清照出狱后,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他表示感谢。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呢?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我们很难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轨迹 。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及自序 ,还曾携米芾墨迹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求题跋。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 ,在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作品 。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写作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当时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散失殆尽,孑然一身 ,而长江北岸金军正联合伪政权齐军再次南侵。漂泊流寓的李清照历尽崎岖坎坷,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 。她有意泛舟双溪,舒缓一下情绪 ,但总放不下那江水也载不动的愁苦。可见,李清照的最后岁月是极为悲苦的。可能有许多人对我书写的李清照的后半生表示反对 。因为有关“李清照晚年改嫁 ”事件是一个历史悬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关李清照“改嫁”说与“辩诬”说的分歧一直存在。认定李清照改嫁的人主要以《上内翰綦公启》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为根据,认为赵明诚去世后 ,李清照孤苦伶仃,颠沛流离,为了晚年有所依靠改嫁过张汝舟 。反对的一派则从否定两这个作品的真实性上入手 ,认为李清照没有改嫁。 他们的论点主要有:第一,《上内翰纂公启》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才在市面上出现的,摘录在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但是《云麓漫钞》这本书是无所不包 、上自天文地理、下到民间故事的笔记类著作 ,真实性很让人怀疑 。而据《上内翰綦公启》所述的内容、情节分析,很难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的行为。第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距离李清照死后近半个世纪的李心传的作品。《要录》的确记载了张汝舟的违法行为,但只是说张汝舟的妻子李氏因检举丈夫而入官定罪。后人认定这个“李氏”就是李清照是因为文中的一个注释“李氏,格非女 ,能为歌辞,自号易安居士 。 ”反对者认为这里的“李氏”只是与李清照同姓的人,而注释不符合行文规范,是攻击李清照的人后加的。李心传在写书的时候没有辨别真伪 ,照搬了原材料。这样看起来,正反双方的说法都有所道理 。我为什么认定李清照有过改嫁的历史呢?因为宋代对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一事并没有人提出疑问。对李清照改嫁史实的质疑声音是明清时期提出的。明清两代文人一再否定李清照改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和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宋史》中治平 、熙宁年间都有许多诏许宗女改嫁的记载,可见改嫁在宋代是被社会接受的。因此宋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也没有人提出怀疑 ,大家更多的是纠结于李清照改嫁和迅速离婚的缘由和细节 。而到了明朝以后,妇女守节成为社会普遍观念,社会对妇女婚姻的控制也越来越紧。因此 ,当时的人更多的是从明清朝的社会观念出发,去考证,甚至是要求宋朝的李清照了。站在李清照的时代和她孤苦无助的立场上去考察 ,李清照晚年改嫁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当然,“改嫁”说与“辩诬 ”说的争论肯定还会继续下去。李清照到底有没有改嫁,还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管李清照改嫁成为定论也好 ,还是笔墨官司一直打下去也好,这都丝毫不会有损于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誉。我们从李清照晚年的风波中可以看出,正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命运的不幸让一个北宋时期的闺房词人冲破了花间闺怨词的樊篱,在逆境中写出了绝大多数代表作 ,成为宋朝第一女词人 。
图说宋朝三百年:再婚后的?(在这个离婚率高居不的年代,离婚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见惯不怪了。但是在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宋朝,离婚就显得有些另类了。然而 ,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词人李清照还是选择了与自己的再婚丈夫张汝舟离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宋朝所有的离婚案例中 ,最著名的有两例,一例是李清照与其再婚丈夫张汝舟,另一例则是后来的陆游与唐婉 。不过这两例离婚案件又有所不同 ,陆游与唐婉的分开纯属迫不得已,若不是陆母的强势干预,相信他们会一直白头到老 ,而李清照与张汝舟之间,是李清照提出要离婚的,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前夫是赵明诚 ,两人自从结婚后就恩爱缠绵,琴瑟相和,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李清照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 ,两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时常互相切磋诗词文章 ,共同研究和收集钟鼎碑石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两人经常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而“食去重肉,衣去重彩 ,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还会相伴去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集市上去寻访金石书画 ,只要看中了,便倾囊购下。在两人的合力经营下,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达到了两千多卷 。 后来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 ,李清照又给予他全力支持,凭借其广博的古董知识和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遇到问题时 ,李清照总能帮其解决。夫妻俩如此夫唱妇随,相处和谐,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也许越是美好的开始 ,往往越会有着悲惨的结局,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 ,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 丈夫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加上当时的北宋刚刚灭亡,战乱不断 ,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又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古代女子对贞洁看得极为重要,即使丈夫去世 ,也会为了守贞而不再改嫁,向来心性高洁的李清照怎么会选择改嫁呢?关于这个,史说不一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身处乱世,而李清照身边又带有之前收集的金石古董,因此愈觉得一个人生活的艰辛 ,在加上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尚未完成,李清照希望自己能代替他去完成,于是在权衡再三之后 ,她选择了对她仰慕已久的张汝舟。 李清照刚刚接触张汝舟的时候,觉得此人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对她也是照顾周到 ,不过,张汝舟对李清照不同于赵明诚,他看中的实际上是李清照身边所携带的文物,在李清照并不愿意将这些东西与他共享时 ,张汝舟很快就露出原形 。李清照在乱世之中始终携带这些沉重的文物,自然将其与自己的生命等同,断不肯轻易失去。但是张汝舟认为:你既嫁我 ,连你的人都是我的,你所拥有的东西当然也就是我的了。双方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彼此间的裂缝也越来越大 ,最终同床异梦 。 张汝舟在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让李清照屈服后,开始恼羞成怒,最后完全顾不上文人所应该具备的风度 ,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是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女子,自然无法忍受张汝舟如此这般的对待 ,便下定决心要与张分手。但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了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而她自己也因此招致了牢狱之灾。 张汝舟与李清照 原来 ,张汝舟科举考试是通过作弊过关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张一时得意 ,就将这件事拿来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更好办法的时候,只好选择走这条对自己也没有好处的路 。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告丈夫 ,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对感情生活要求极高的人,绝不肯凑合 ,因此她宁愿与张汝舟闹得鱼死网破也不肯受精神的奴役。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 ” 官司结果出来后,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 ,而李清照依照法律也要坐牢两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此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再加上自己家人和赵明诚家族的帮忙 ,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件事对她的打击也相当严重。 出狱后,出狱后 ,李清照立即给营救她的亲戚写信,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其中也不乏担心自己名誉的句子:“清照敢不省过知惭 ,们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 ,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在如此沉重的名誉负荷下,女词人悄悄地进入了老年。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懂得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如《声声慢》了 ,也更理解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感慨时的李清照,在心理上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包袱。
本文来自作者[步爱敏]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89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步爱敏”!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李清照的轶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李清照爱情故事历史悬案:宋朝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晚年闪电结婚和闪电离婚的故事 简要内容: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