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汤伐夏桀 ,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得道多助。
3、陈胜和吴广起义,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白话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
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 ,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 ,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 孟子从40岁开始 ,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 ,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 ”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 ”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 ,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
1、商汤砍伐夏牦牛,夏牦牛失道寡助 ,商汤得道多助。
商朝汤讨伐夏牦牛,夏牦牛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她 ,商朝汤有道义,很多人帮助他。
2、周武王姬发伐商周,商周王失道寡助 。
周武王姬发伐商周周时 ,商周周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他,姬发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与吴广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有人帮助他 ,陈胜吴广有道义,很多人帮助他们 。
4 、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 ,瓦冈军多助。
隋末年杨广无道义,各地农民起义,瓦冈军有道义 ,有人帮助他们。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多助。
元朝顺帝无道义,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有道义 。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意日三国失美英等抗战国多助。
本文来自作者[勤浩宇]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8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勤浩宇”!
希望本篇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举三个例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得道多助。3、陈胜和吴广起义,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