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作者:李白
原文: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
注释:
1、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2 、旧苑:指苏台 。苑:园林。
3、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
4、西江:指长江,因其在苏州西 ,故称。
5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翻译: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
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何处去寻?
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赏析:
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 ,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 ,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 ,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 ,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 ,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 。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 ,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 ,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 ,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 。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 、江山依旧 ,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 ,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 ,感人肺腑。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 ,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 ,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 ,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 ,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 ,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 ,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 ,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 ,无一例外 。
古朗月行李白_古朗月行古诗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 ,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春诏入京 ,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 ,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 ,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 ,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 ,乐府古题 。
2 、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
译诗: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
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
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赏析:
《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 ,这里是节选其中的前四句 。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古往今来,月亮一直牵动人们的心。关于月亮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 ,如玉兔捣药 、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确令儿童心驰神往 。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富于幻想,对月亮更充满好奇心。这四句诗就是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观感。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月亮(指明月)是圆的,白玉盘也是圆的 ,有相似点,故可以打比方 。月亮除了是圆的之外,还能发光(非科学意义上的) ,于是又有了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两句。这两句是从月亮发光角度写的。月光皎洁,旖旎可人 ,而镜子能反光,两者也有相似点,所以怀疑月亮又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 ,这又是一处比喻 。而瑶台又是西王母所居之处,本身还具有神话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这四句诗是用儿童思维写成的,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天真稚趣;又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 ,语言生动活泼。这四句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儿歌,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 。
这也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 ,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
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1.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享乐的场所。
2.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 、望仙三座高楼 ,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 ,花开不复久”之句 。
3.六朝指东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朝代。
译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 ,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 ,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 ”:佳木葱茏,草长莺飞 ,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 。诗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 ,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 ,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 ,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 ,又是帝王荒*享乐的场所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 ”;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 ,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 ,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 、“江草” 。江南的春雨 ,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 ,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 ,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 ,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 ,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 ”的感慨 。“台城六代竞豪华” ,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 ”,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 ,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 ,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 ,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 、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 ,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 。说柳“无情” ,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 ,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 ”、“依旧” ,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 、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 ”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 ,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 。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 ,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 ”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 ,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孟浩然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
出守声弥远 ,投荒法未宽 。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 ,江上使君滩。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
本文来自作者[是你的听春呀]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4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听春呀”!
希望本篇文章《李白 苏台览古》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苏台览古》 作者:李白 原文: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 1、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