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集序
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
李白,字太白 ,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 ,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 ,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 ,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 ,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凡所著称 ,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 、宋、鞭挞扬、马 ,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 ,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 ,尚有梁 、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 ,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 ,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 ,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咏歌之际 ,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 ,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遂就从祖拜留采访大使彦 ,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 ,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 。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 ,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 。论《郑睢》之义,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辞,终惭杜预。自中原有事 ,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 ,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翰林集序
前进士魏颢
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 。剑门上断,横江下绝 ,岷 、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 、扬雄 ,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 。白本陇西,乃放形 ,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伏羲造书契后,文章滥觞者《六经》 。《六经》糟粕《离骚》,《离骚》糠秕建安七子。七子至白 ,中有兰芳。情理宛约,词句妍丽,白与古人争长 。三字九言 ,鬼出神入,瞪若乎后耳。白久居蛾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 ,名动京师 。《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由是朝廷作歌数百篇。上皇豫游召白 ,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 ,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谗逐,游海、岱间,年五十余尚无禄位 。禄位拘常人 ,横海鲲,负天鹏,岂池笼荣之?颢始名万 ,次名炎。万之日不远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还广陵见之。眸子炯然 ,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 。曾受道箓于齐 ,有青绮冠帔一副。少任侠,手刃数人。与友自荆徂扬,亡权窆回棹方暑 ,亡友糜溃,白收其骨,江路而舟 。又长揖韩荆州,荆州延饮 ,白误拜,韩让之,白曰:酒以成礼。荆州大悦。白始娶于许 ,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 。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 ,生子曰颇黎 。终娶于宋。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 ,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醉 ,则奴丹砂抚《青海波》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 ,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 ,命颢为集 。颢今登第,岂符言耶!解携明年,四海大盗 ,宗室有潭者,白陷焉。谪居夜郎,罪不至此 ,屡经昭洗,朝廷忍白久为长沙汩罗之俦,路远不存 ,否极则泰,白宜自宽。吾观白之文义,有济代命,然千钧之弩 ,魏王大瓠,用之有时 。议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倘黄祖过祢 ,晋帝罪阮,古无其贤。所谓仲尼不假盖于子夏。经乱离,白章句荡尽 ,上元末,颢于绛偶然得之 。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怀旧 ,援笔成序,首以赠颢作,颢酬白诗 ,不忘故人也。次以《大鹏赋》,古乐府诸篇积薪而录,文有差互者两举之 。白未绝笔,吾其再刊。付男平津子掌。其他事迹 ,存于后序 。 李翰林别集序
朝散大夫行尚书职方员外郎直史馆上柱国乐史
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歌诗十卷 ,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 ,号曰《李翰林别集》,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 ,召见金銮殿。隆步辇迎,如见绮 、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 。帝嘉之 ,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其诸事迹《草堂集序》 ,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 。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 ,然有三事近方得之。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 ,红紫浅红通白者 。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 ,得乐一十六色 。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 ,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 。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适。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 。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 ,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 ,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 ,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 。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白尝有鉴 。客并州 ,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 ,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 。白之从弟令问 ,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传中漏此三事 ,今书于序中。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及一杯水。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 。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沾 ,四海称屈。得非命欤!白居易赠刘禹锡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无自轻焉。撰集之次 ,聊存梗概而已 。时在绕*州中,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翰林供奉生涯:李白在长安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我们也许最熟悉李白的诗 ,对李白似乎也最为了解,其实不然。比如,李白的相貌到底如何?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他的诗不错 ,字究竟写得怎么样呢?与李白同时代有个年轻人叫魏颢,特别崇拜李白,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诗文交给魏颢整理成集,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即《李翰林集序》。在这篇序里,他对李白的相貌有一点描述 ,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chī)如饿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的“哆”是张大嘴巴的意思 ,就是说当李白张嘴的时候有猛虎下山的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再看后面这两句话,“或时束带 ,风流酝籍”,有的时候他穿得整整齐齐,腰扎玉带 ,头扎布巾,也显得风流倜傥 。李白在诗文里常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 (《与韩荆州书》)“身不满七尺” ,换算成今天的尺寸也就一米七左右,不算高,但是他的心气很高,藐视群雄。李白二十岁左右的时候 ,曾去拜见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人物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有一个评价,说李白“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你的相貌颇有些仙风道骨,器宇不凡 ,可以一同遨游云天宇宙 。李白回忆说,自己初到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曾惊叹他像一个“谪仙人 ” ,就是说像天上下凡的神仙。而且李白在写给别人的诗文里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以“天为容,道为貌 ,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己以天地自然为容貌,不肯附庸权贵 ,也不肯为功名拜谒王公。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体能够感受到李白那种飘逸孤高的气质 。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先说他的容貌、体形、气质呢?这是因为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李白 ,我们有一个总的印象:他身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气质飘逸非凡 ,个性高傲张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结合前面内容看来,这首诗确实写出了李白的个性气质,写得非常传神 。
李白来到长安后 ,受到唐玄宗的高规格接待,李阳冰的《唐李翰林集序》里这样记叙唐玄宗接待李白的情形: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 ,降辇步迎,如见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谓曰:卿乃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至此? ”
意思是:唐玄宗下诏将李白召入宫中 ,玄宗下了龙辇,走上前来迎接李白,这是很隆重的待遇 ,玄宗还设宴款待李白,让他坐在自己的七宝床上,这里的“床”其实是指一种镶嵌着七彩宝石的华丽宝座。玄宗还亲自为他调羹 ,对李白说:“你是一介布衣,我却听闻你的大名,如果不是你的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 ,咱们怎么能够在这里见面呢?”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知道,从接待的规格上讲,唐玄宗很器重李白 。对于皇帝的这种器重 ,李白当然非常满足与自得。长安的生活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与畅快,感受到人生极大的荣耀。
这在他的诗文里也得到体现,在《东武吟》中他说:“君王赐颜色 ,声价凌烟虹。”意思是说自己得到皇帝的宠信,往来朝廷之中,声誉与身价很高仿佛就要进入唐太宗专门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了 ,身边谈笑的人物都是王公大臣 。当初唐太宗为了表彰功臣,筑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像。此时的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与不俗志向也一定可以进入凌烟阁。
这样看来 ,李白离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近了,他似乎得到了贵族王宫的认可,他这次应该要放手大干一回了吧?可令人费解的是,在天宝三年初春 ,李白就匆匆的离开了长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李白为了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等了十几个年头啊,然而在机会真正来到他面前时,他却只在长安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他在京城一年多 ,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这得从他担任的职务说起。
关于李白的职务,各种文献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总的说法是:李白被授予翰林之职——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 记》
遂直翰林 ,专掌密命。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有诏供奉翰林 。
——《旧唐书*文艺列传》
这些记载比较模糊,有的说是翰林,没有说是翰林学士还是翰林供奉 ,翰林待诏。
那么翰林是什么意思?翰林学士与翰林供奉,翰林待诏又有什么区别?
唐代的官吏制度规定,凡是皇帝所到之处 ,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等候诏命。这些御用文人,术士等并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 。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词之士 ,有饱读典籍的经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 ,论道者,念佛者,书画者 ,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他们在翰林院里随时等候皇帝的召见。所以叫翰林待诏,也叫翰林供奉。皇上赏月,诗文待诏就要作诗助兴 ,皇上游园,见景色迷人,书画待诏就要作画 。
有时候皇帝偶尔也会询问翰林待诏一些政治问题,但这并非他们的主要工作 ,从根本上说,他们的工作与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将这个群体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他们的真正角色 ,是皇族的私家奴仆,虽然与皇帝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在政治上 ,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现在看来,李白担任的是诗文待诏,诗文待诏不过是诸多待诏中的一种 ,其地位比其它待诏要高一些,其中一些表现优秀的诗文待诏,也会逐渐发展到给皇帝起草诏书 ,具有了政治身份,但这批人数量并不多。
本文来自作者[凝竹]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2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凝竹”!
希望本篇文章《《李太白全集》李太白集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草堂集序 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