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白话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 ,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
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 ,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 、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 ”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 、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
征,征验,征兆。
色 ,颜面,面色。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 。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 ,意为言语愤激。
喻,知晓,明白。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
翻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 ,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扩展资料
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的`出处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出自《孟子》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用了舜帝、傅说 、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六人的实例来说明成大业者都必须要曾经一番艰苦磨炼。“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一句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
本文来自作者[小风]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23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小风”!
希望本篇文章《《孟子·告子下》全文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全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