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诗词赏析:
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 ,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 ,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 ,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 ,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 ,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 ,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 ”,("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 ,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 ,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 ,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 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 ,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 ,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 ,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 ,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 ,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 ”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 ,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 ,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相比之下 ,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 ,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 ”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 ,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屈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 ”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作者介绍: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 ,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 ,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 ,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翻译: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 、红花稀少才是 。 ?
出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夜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 ,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
扩展资料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作品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用“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想问的东西不直接出口 ,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 ,为花而悲、为花而醉 、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 ,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本文来自作者[夏怜星]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2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夏怜星”!
希望本篇文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解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词赏析: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