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孤单凄凉的景色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 、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 ”时大约天将晓 ,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 ,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 ”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 、“霜满天 ”、“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 ”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 ,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 ,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什么季节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附近景色,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城外寒山寺景色
原文: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 、浙江一带避乱 ,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 、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 、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 、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 ,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 ,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 ,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 ,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 ,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 ,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 ,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 ”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 ,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 ” ,“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 ” ,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 ,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 ”,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 ”的意蕴 ,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 ,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 、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 ,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 、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 ,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 ,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 ,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 ,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 ,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 ,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 ,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 ,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 ,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 ,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深秋夜景。
原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 ”句从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来 ,反其意而用之,曹诗以月光之明亮惊鹊南飞,张诗则以月亮之落 ,光线由明而暗之变化,引起乌鹊之啼,皆体物之精微者,皆可谓丹青圣手 ,善用光者 。
“月落”不仅引来乌啼,而且一下子就使原来不显眼的白霜显得耀眼夺目起来,这又是一层明暗的变化处理。次句以近景枫之红叶 ,配置远处依稀闪烁的渔家灯火,在白霜满地的背景上,煊染了秋夜的红色、可谓绚灿之至!而这一切 ,又都笼盖在一丝淡淡的乡思哀愁的情绪之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表达了诗人在晚上难以入眠,思念家人“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描写周围的气氛“江枫渔火对愁眠”即描写秋天的景色.也简洁明了的说出了作者因思想而难以入眠 ,也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情怀和仕途渺茫的惆怅心情。
原文:
枫桥夜泊?
作者: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文来自作者[映安]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2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映安”!
希望本篇文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什么景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的是孤单凄凉的景色。《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