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行不好的人 ,你还会对他好,其实就是在助纣为虐,你不是在迁就他 ,而是在迁就罪恶。
我们常说的一个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但为什么要这样的故事会反复重复的发生呢?那就是因为看到蛇太可怜了!可是蛇是意识不到自己是有毒的,而且 ,它并不管不顾你是否救了它,只要它感觉你碍着它了,它就会咬你 。
我们这里前年曾经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来到这里山里的养殖点寻找工作,声称只要给饭吃就可以,不要工资便可以。由于来路不明 ,有的养殖户并没有收留他,可是有一家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居然收留了这个人 ,可是,这个人是一个危险分子,一个杀人逃犯。
在时机成熟了以后 ,在一个夜晚,居然将羊点的夫妇杀死了!将羊全卖了,拿着钱又逃跑了!由于大山里没有人烟 ,半个月后才被人发现报了警,而这个人居然跑到了海上当了海员,由于此人没有留下真实性名 ,给案件侦破带来了困难,而这个罪犯落网以后是一个月之后了 。可见,这对夫妇,因为“帮了 ”一个杀人犯 ,最后把自己的命也给丢掉了!
不能对恶人行善,他们没有人性,不知感恩 ,在他们冰冷的内心中,只有自己,帮助了坏人恶人 ,反而会适得其反,你是帮了他们去危害社会,也有可能引狼入室 ,害了自己。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 ,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
对恶人行善,就是在助纣为虐,就是在帮助他行恶,就是在危害社会 ,比方假如你明明知道一个贩毒的人,你还在为其行方便之门,不去举报 ,或者为了一些利益,去帮助他,那就是同流合污 ,共同犯罪,也必将一同受到法律的惩罚。
还比如,一个人犯了罪 ,不去投案自首,你还在资助他逃亡,不劝其去自首 。那同样是在犯罪。你是让那个人错上加错 ,也把自己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一个成年人,对于善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必须的,一个正直的人 ,嫉恶如仇,是非分明,这是很值得推崇的一种意识 。托-布朗说: 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 ,哪里需要行善一看就知道。 如果你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还分不清,就不分青红皂白就去行善 ,不是在做好事,反而会坏了事。
对于同样是善良的人,我们当然要行善举。但是 ,对于做恶的人,我们坚决不能去行善,不但不能去行善这样的人 ,对于违法犯罪的人,我们还应该协助执法部门去制裁他们,才是千真万确的 。 锄一恶,长十善《 宋史-毕士安传 》。 其实 ,除恶也是在行善。那些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人,才是大英雄,大善人 。因为只有恶被除尽 ,社会才会安稳,才会长治久安。
为什么要善良?
善恶,是人们就对特定实体造成利害影响的所作所为 ,在道德层面产生的主观印象。所作所为:有利于特定实体,则其性质为善;有害于特定实体,则其性质为恶 。
善恶的核心 ,无非利益。而这利益,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类的存在时间 。所作所为:越可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便越善;越可缩短人类的存在时间 ,越越恶。
其次是世间(包括物与外人)。所作所为:越有利于世,便越善;越有害于世,便越恶 。
最后是自我。所作所为:越有利于己,便越善;越有害于己 ,便越恶。
当然,上文谈的是善恶之事,善恶之心则不同。
若因善意而成恶事(即好心办坏事) ,则事为恶,心为善;若因恶意(别有所图,如谋求回报)而行善事 ,则事为善,心为恶 。
此外,善恶还牵涉到个人能力:越是尽力行善 ,或努力减恶,心便越善;越是肆意作恶,或有意去善 ,心便越恶。
意识可以分哪几类?
善良可以,行善积德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好的事情之一。但是善良要带有锋芒,不能做烂好人,更不要做那种没有原则的假善 。生活中的烂好人 ,往往受欺负,之后还得不到任何感恩或理解。因为那些作恶成性的坏人早已看穿了你的善,进而把你的善或好当做了理所应当 ,把你当成了利用的对象和工具。
但即便如此,即便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看透人性的恶的一面 ,即便我们尝遍人间的酸甜苦辣,我们依然不能作恶,这是底线 ,是做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突破,整个世界以及内在建立的秩序和良知 ,将会坍塌 。人和人类将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好人多,这是对的,毕竟多数人都想好好地活着,认真地对待家人和朋友 ,但好人一生平安,这就无法保证了,相信这句话的人可能只是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因为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无论善还是恶,都无法做到一生平安 。人生就是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生老病死 ,是自然法则,无人能逃过,所以老子说 ,大道无情,把百姓当刍狗。大自然是无情的,因此往往能做到客观和公正 ,我们要辩证理性地理解这句话,否则就会被人的自我主见和好恶情感所带偏。
行善积德,不一定非得要回报 。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有条件的 ,要具体深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如果做好事当善人一定要有回报的话,不妨把这个回报理解为当事人对善本身做出的回应,或者通过做好事行善积德 ,让他获得一种价值,一种内在的提升,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如果能这样看 ,我们做好人,行善事,就有了内在的依据。
总之 ,做好人,行善事,不是为了什么才去做 ,而是应该这样才去做,做好事没有动机,而是一种本性 。这样对待的话,我们就能心安理得。
善的基础是道德 ,有德之人必然会从内在要求自己,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内在的自我要求,有德之人才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
相反 ,作恶之人本质上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背叛了自己,违背了自己的良知意愿 ,让自己的内在处于无知和不安之中,而这样的人,世界对他是关闭的 ,他和他的人生都处于无边的黑暗之中 。从这个意义讲,善 、道德、德性,就是生命中的光 ,如果说行善做好人有益处的话,那照亮前行的路,让自身变得美好而自足,算是益处的一种。
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这个话题其实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你一旦如此认为,就把人和人性想得简单了,在人性面前 ,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善恶交织 。按照尼采的说法,人生是个动态的体验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性侧面。
人是动物,往好了说 ,是高级动物。从出生后,人就是一张白纸,他的善恶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 、朋友、学校教育等等,还有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这些决定着他将来是成为一个善人还是恶人 。现实中,哪有一出生就善或者一出生就恶的人呢?
一般情况下 ,人性是跟着利益或自我保存自我发展走的,也就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所以 ,人性并不能非黑即白地对待,不能非善即恶地理解。人性很复杂,尤其是现代社会 ,人性在物质和资本的或异化或同化的逼迫下,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对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多方面理解。人性中往往是善恶交织的 ,由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愿力和利益场,人会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也即他可能在这一时一地表现为善,在另外一时一地表现为恶。非黑即白,一刀切,并不利于我们正确、全面 、客观地理解世界 ,对于善恶的区分,同样如此。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难做、好人没好报等等这样的理解,那是因为你没有深刻地理解好和好人 ,以及善本身的意义 。
不要因为做些好事就要求回报,一旦这样做,善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行善发自本心 ,是一种境界提升、灵魂净化的自我选择,其前提就是自愿。人类对善恶的定义,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 ,应对问题,让身处的周围变得更好 。
所以,面对危机和苦难 ,关键不是去说,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然后解决它。行善事,心安宁。做恶事 ,遭审判(不是法律,而是自我的良知和道德) 。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安排。
意识分类
根据“意识”的社会作用,可以把意识分为“行善意识”和“作恶意识 ”。
“行善意识”就是“为他(她)人 、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这种“行善意识 ”主要表现为保护他(她)人和社会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 ”不受损害而健康发展的善意言论。具有“行善意识”的人可以为他(她)人和社会而牺牲自我。
“作恶意识”就是“为自己”服务而危害他(她)人、危害社会的意识 。这种“作恶意识 ”主要表现为维护自己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 ”而损害他(她)人和社会的“物质属性” 、“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 ”的恶意言论。具有“作恶意识”的人可以为自我而去欺压他(她)人 ,甚至杀害他(她)人。
“行善意识”和“作恶意识 ”也具体表现为人的人格和政治立场,对于社会团体和国家来说,其“行善意识”和“作恶意识”具体表现为社会团体和国家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根据“意识 ”的目的性可以分为两类:即本能意识和创建意识 。
(一)本能意识
“生命物质构成体”的本能意识由其自身的本能通过语言和其它动作表现出来。
人的本能意识即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对物质世界的自我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感觉结果。简而言之:本能意识是满足直接需要的形象思维活动的结果 ,本能意识是经过形象思维形成的非理性意识——即感性意识 。
人的本能意识同本能精神一样,主要体现在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结果之中。
本能意识强烈的人为了满足和保护自己的本能需要,自私自利 ,在实践中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态度,甚至敌视他人,易激动 ,易愤怒,并走向极端。
(二)创建意识
“生命物质构成体”的创建意识由其自身的创建能力通过语言和其它动作表现出来 。
人的创建意识即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和满足他(她)人及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感受结果。简而言之:创建意识是满足间接需要的形象思维活动和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创建意识就是经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形成的理性意识。
人的创建活动表现在“人造物质构成体”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人类对“天然物质构成体 ”的加工和重新组合等创建活动。
人的创建意识主要体现在满足生活功能和生存功能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感受结果之中。人类要生活和生存,就必须去改造客观世界 ,必然形成创建意识,并将创建意识转化为创建精神 。
人的创建意识根据其发展方向分为三类:
1、满足人对物质世界的自我间接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了使自己从自然界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所产生的对食品进行精加工、对中草药进行精加工的意识等等;为了使自己完好地保存自身所获得的能力 ,所产生的制造服装 、建造房屋意识等等;为了节约自己所获得的能力,所产生的制造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意识等等。
2、满足他人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家庭成员 、亲友,以及关系密切的战友、同学、同事或陌生人等个体所提供帮助的意识等 。
3 、满足人类社会的感觉需要为目的所产生的创建意识。例如:为所在单位、团体、地区 、国家等社会大多数人积极作贡献的意识等。
人的创建意识以人们所创建的虚拟的“物质构成体”表现出来 。比如:工业设计、楼房设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 ,社会发展目标,以及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等等。都具体地表现着人的创建意识。这其中存在着“正确”的“创建意识 ”和“不正确”的“创建意识”,存在着有益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创建意识 ”和无益于或有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创建意识” 。
“行善意识”和“作恶意识 ”不属于“本能意识” ,而是属于“创建意识”。也就是说:人的“善意 ”和“恶意”不是来自于人的本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
我们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常所提倡发扬的“意识”主要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创建意识,而不是本能意识 。比如:我们所提倡发扬的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
本文来自作者[古春彬]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1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古春彬”!
希望本篇文章《“行善作恶”作为一个事物的意义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个品行不好的人,你还会对他好,其实就是在助纣为虐,你不是在迁就他,而是在迁就罪恶。 我们常说的一个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但为什么要这样的故事会反复重复的发生呢?那就是因为看到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