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 ,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 ,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的道德品质:
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好恶者弃之 长则尊之 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一词的起源和演化: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 ,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
在《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的“君子 ”应解释为“君王” ,还有类似的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是如此 。可见,先秦的君子是有“君主 ”之意的。
在论语中也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 ”,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 ,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 ,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 ,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 。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 ,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 、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 ,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别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则不逊,远则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 ,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 。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 ,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 ,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 ,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 ,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 ,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 ,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 ,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 ,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 ,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 ,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谤 ,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 ,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 ,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 ,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 ,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 ,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 。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 ,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 ,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 ,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 ,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 ,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 ,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 。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 ,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 ,而禁以行 。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 ,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 ,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 ,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 ,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 ,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 ,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 ,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 ,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 ,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 ,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 ,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 ,他才会有所行动 。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 ,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 、要起正直的念头 ,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先看四个常见的说法:
一 、曹操杀孔融并非因为孔融写信讽刺,而是因为积怨已深;
二、曹操杀许攸并非因为许攸狂言 ,而是因为许攸的政治觉悟;
三、曹操杀崔琰并非因为崔琰“不逊”,而是因为崔琰刚正;
四 、曹操杀杨修并非因为“鸡肋 ”,而是因为杨修参与夺嫡。
谣言一、孔融因写信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
真相: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是“建安七子” 、是四岁让梨门客无数的名士 ,杀孔融得背多大骂名?想必曹操是下定了决心,来看看孔融做了什么。
《后汉书》记载,建安九年 ,曹操破袁绍,占了袁绍的美貌儿媳甄姬,孔融写信给曹操 ,称:“武王克商,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孔融此典故出自何处,孔融答道:“以今度之 ,想当然耳 ”
曹操听后,怄气 。
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桓,孔融讥讽:“大将军远征 ,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 ,可以一并讨伐!”
曹操听后,又怄气。
为了节约粮食,曹操颁布禁酒令 ,孔融嗜酒,于是写信给曹操,阐述喝酒的好处 ,还讽刺曹操说:你要禁酒,不如把婚姻嫁娶也禁了。
曹操听后,更加怄气。
孔融上奏 ,认为应遵照古时京师制度,千里内不封诸侯,言语影射曹操 。
曹操听后,又畏惧 ,又怄气。
后来,御史大夫郗虑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一看机会来了 ,一忍再忍之下终于忍无可忍,于是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 ”、“谤讪朝廷” 、“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 ,株连全家。
世人以为孔融之死是曹操害贤,但曹操当年为了不背害贤的名声连刘备都不杀,怎会在后来杀孔融?不得不说 ,孔融之死与他自身狂妄任性分不开 。孔融豪放不羁,自恃名士多次讽刺曹操,甚至公然暌违祖先孔子的“孝道 ” ,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 ,出则离矣”
意思是:父亲与儿子有什么情谊?本意不过是情欲作祟,才生下儿子。儿子与母亲又有什么情谊?就像瓶子中有东西,倒出来就没关系了 。
谣言二、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 ,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真相:许攸是曹操的大功臣,没有许攸就没有火烧乌巢 ,很可能也就没有官渡之胜,但对曹操来说,像许攸这样的人必然不能重用 ,因为许攸不像陈琳笔伐曹操时阵营不同,不像贾诩害曹操长子曹昂时献毒计,许攸是阵前投敌。而且 ,许攸政治觉悟太低,不懂韬光养晦,反而恃功自傲,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 ,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啊”
曹操表面嘻笑,但心中早已生恨意 ,后来,许攸在出邺城时对周围人说:“没有我许攸,曹操一家就进不来这个门”
许攸不光当着曹操说 ,背着曹操也说,难怪袁绍说许攸是“许子远凶*之人,性行不纯 ” 。
最终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概括许攸: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谣言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曹操认为崔琰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赐死。
真相:曹操不杀跳着骂自己的祢衡,不杀笔伐骂自己祖宗十八代的陈琳 ,为什么要杀曾做过曹操“替身”,接见匈奴使者的崔琰?
史书记载,崔琰体态雄伟 ,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相貌威严,曹操在他面前经常自惭形秽 。后来,崔琰因为说了那句“时乎时乎 ,会当有变时 ”被曹操认为言语不当,命令服劳役。
此时崔琰已跟了曹操11年,两人是老相识了 ,曹操怎么会因为这样一句话就治崔琰的罪?只因当时是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刚称魏王,正是要立威的时候。
不久,曹操于心不忍 ,于是派人去探望,没想竟发现崔琰毫无屈服之意:“崔琰虽受刑,却与宾客来往 ,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 ,好像有所怨忿”
因此,曹操才下令杀之,崔琰错就错在刚正错了时候。
谣言四、杨修智慧过人 ,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但其实就是一个糊涂蛋 ,最终被曹操杀死,
真相:杨修是杨彪的儿子,《后汉书》中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身世显赫 。
杨修为什么死?并非因为“鸡肋 ”,也并非因为揣摩透了曹操的心思还四处传扬 ,而在于他卷入了“夺嫡”。
《三国志魏书》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 、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 ,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杨脩即杨修 。
在曹操犹豫不决,不知该立曹丕还是立曹植时 ,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考验,可是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 ,亦不敢。
曹操知道曹植受杨修协助才通过考验后颇为气愤,写信给杨修之父杨彪:“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 ,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可见曹操对杨修积怨已深,而非一时 ,最终被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为由处死 。
本文来自作者[山莲]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31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山莲”!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有哪些人成为君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