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马伯庸内里是一个很严肃的人 ,这个可以去看他的《寂静之城》、《风起陇西》或者《风雨〈洛神赋〉》,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严肃不太能够持久 ,转而逃到“有趣 ”的壳子里面去卖弄了。比如《我在江湖》,很多人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最后的陨石遁里,前面好好写的部分其实要重要得多:作者是在很努力地呈现一个“事实上”的江湖 。当然,这一篇是他留学期间的作品 ,其中的各种讽刺嘲弄太过露骨,并且这种相对认真的态度也并没有持久,关于“陨石遁”的讨论是另外一回事了 ,暂且略过。
严肃的另一种体现,是在他“冷烂欠 ”的风格之下作为支撑的东西。比如之前他对咖啡的一长段叙述,最开始的出发点其实是“有趣”或者“瞎扯” ,但是在“认真地瞎扯”的过程当中,“瞎扯 ”的那部分其实慢慢地就被消解了,剩下的就只有认真 。
这里头有两个好处 ,首先出发点是比较宽泛的“有趣”,这个本身跟那种一本正经的语调之间存在矛盾,比较偏文艺学一点的说法就是“陌生化”。这方面马伯庸开始得很早 ,当初关于“DJ和YT ”的小文章就已经彰显得比较明显。这种思路其实基本上贯穿了作者的全部创作,比如《湘西航班》 、《欧罗巴英雄传》一类。这种创作方式其实主要是讨巧,两个不同的话语模式进行跨界,加上作者本人文字功底不弱 ,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市场 。本来从手法上来看,这在文学史的传统里头是真没什么新鲜的,但作者的立足点跟当下的生活足够贴近 ,并且总是在故意彰显这种话语模式之间的沟壑,因而会显得其风格特征特别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方面做得更加极致的其实还不是马伯庸本人,而是《剑桥金庸武侠史》 ,该书前言里提到了三五次马伯庸,显然也是在他这种风格影响之下的作品 。
可是呢,一旦脱出这种表面上的有趣 ,那接着就可以见得到里头严肃的东西。比如对《山楂树之恋》和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两篇影评,其区别在于,马伯庸所讨论的对象不同 ,那么他展现出的重点也就不同。遗憾的是作者本人的知识面虽然足够广博,但在真正涉及专业化的内容方面,有时候就显得力有不逮 。《山楂树》这种渣渣自然能被他爆出翔来,《哈利波特》也还算游刃有余 ,《少年派》毕竟也还算hold得住,但《笔冢随录》一类就属于浪费好创意了——《笔冢》的核心是不同朝代的文人相互比较高低,这个本来是诗文评做的事情 ,对于中文系出身的人来说差不多想一想就足够热血上涌,以小说的形式书写更加是赞到爆的想法,但偏偏给写成了这副样子……作者在前言里的自嘲真心不是谦虚。
当然 ,这里又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毕竟如果只是把马伯庸看作一个娱乐化的,主要是面向大众市场的作者 ,那么《笔冢随录》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作品;可是无论是他自己在作品当中展现出的创作野心,还是他自己的写作能力,都比现在市场上卖得更好的写手们高出不是一点半点 ,相较而言,对他有更高的期待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如前所述,马伯庸其实总是在这种大众的边缘徘徊,进行更加严肃、更加小众或者更加精英化的创作一直都是他自觉不自觉的取向 ,但总是迈出去一点点就缩回来,“有趣”、“冷烂欠”成为他逃避崇高的空壳,大众市场的反映则为这种逃避提供了更好的理由 。
有了前面这个准备之后 ,再来看《新海瑞上书》,就显得很清晰了。这次马伯庸挑战的对象比《笔冢》还大:不再是过去的 、一小撮文人们的历史,而是当下的、网络化的、纷繁复杂的现实。对于这个现实的描述在当下国内的主流文学领域当中是很缺乏的 ,主要原因,跟当下掌握文学话语权的主要是出生在75年之前的老一辈这个现象有关;而仅对于跟鲁迅一样属于80年代生人的马伯庸来说,网络才是他们生存于其中的经验环境的一部分 。而随着这批作者进入中年 ,从他们身上去期待对我们当下现实的理解才是比较靠谱的做法。
单从小说中网络化的明朝这个设定来看,本身是没什么新鲜(科幻小说你听说过伐?)的,甚至也并不那么有趣 ,足够使读者会心一笑的槽点,大约就是“五羊皮 ”之类勾连起两种不同意义空间的名词,这种做法甚至在江南《此间的少年》里就已经被运用得很成熟了。好在马伯庸耍的这种滑头并不仅止于语言层面的“有趣”,他是在认真刻画当下的现实人物形象。单凭这种把握现实的勇气马伯庸就已经超出了大量所谓的“作家”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作品当中也保持了相当全面的视野 。特别是在网络对于事实真相的疏导与屏蔽方面的书写,很看得出作者本人的用意。除去通过对各种不同人物之网络活动的状写进行描述之外 ,作者提供了一个海瑞的视野,在他本人对各种事件作出反应的同时,也就给同时出了相对中正的评价。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海瑞上书》跟《悟空传》之间的区别,几乎就是中年跟少年之间的区别 ,其价值仅仅是还未能为大众所知而已——这部作品在当下也不太可能有纸媒出版的机会 。
那么这部作品的缺点在哪里呢?就像前面说马伯庸习惯在接触崇高之后莫名地缩到“冷烂欠 ”、“无厘头”式的壳子里去,《新海瑞上书》的壳,就是作为整个故事框架的“海瑞上书”。这是在用一个死去好几百年的人的精神内核 ,来把握当下的现实社会。文本当中从属于海瑞个人的精神理想固然是一种动人的宏大叙事,但却也消解了前述文本当中的现实力量 。文中海瑞对于网络的态度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在没有进入到“上书 ”这个情节,单单抒写海瑞在见到人物 、言论、事件的时候 ,他的迷惑、怀疑以及种种其它情绪,这些在马伯庸手上都表现得相当到位——如果要做个人化的猜测,依据作者的微博来看 ,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他本人的态度也不太会错。但是呢,小说选取“忠臣死谏”这样一个几乎是意识形态式的叙事框架展开文本,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限制住了作者的手脚 ,再这怎么跳也跳不出去。
相对于作者此前个人的创作而言,《新海瑞上书》甚至不能看作转型,而仅仅是本性流露的一种表现——正是因为这部作品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对马伯庸的期待又可以更加高一点了 。
本文来自作者[向竹]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95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向竹”!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新海瑞上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首先,马伯庸内里是一个很严肃的人,这个可以去看他的《寂静之城》、《风起陇西》或者《风雨〈洛神赋〉》,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严肃不太能够持久,转而逃到“有趣”的壳子里面去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