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 ,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水调歌头_中秋》诗句全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皎洁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拿着酒杯问着上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想要乘着清风上天 ,又怕在贵重的玉石砌成的宫殿,因为太高而感到寒冷。跳着舞看着影子,真不像是在人间一样。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的我睡不着。明月对人们不应该有恨意的,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伤、快乐 、离别、重逢 ,月亮有阴暗、明亮 、饱满、残缺,这件事从古代就很难两全啊 。支援人们都能长长久久,一起享受这美好月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当时正值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词从艺术成就上看,构思奇拔,畦径独辟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 ,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 ,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
参考资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翻译是什么?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 ”中排空直上 。
清满的明月 ,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 ,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 月儿无恨 ,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 ,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 明丽的圆月 ,便不仅照耀了“千里 ”,
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 ,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 ,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 ,因而起“乘风归去 ”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 ,两方面同时吸引着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 ,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 ,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 ,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 ,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 ,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 ,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 ,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 、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 ,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 ,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 ,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 ,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 ,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 ,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 ,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 ,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 。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 ,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 。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 ,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 ,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 。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 ,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 ,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 。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 ,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 ,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带去任何禁锢和压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们主观情感里的痛苦 。当时的苏轼正遭遇着政治上的失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调任地方官 ,前途的渺茫,加上与弟弟子由各分处异地,内心的抑郁如同一种强烈的药剂 ,使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翩然想法。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出世”的思想。上阕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现实与幻想的摩擦,隐射出苏轼矛盾在“出世”与“入世”间的复杂心态 。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无法作答的疑问 ,内心的苍凉无奈与孤独,赤裸在“青天 ”陪衬的“明月”里,而又被脑海中幻想与真实存在的现实所释放。
我想 ,当心绪复杂或是混乱时,依赖某一种纯粹的情感或许可以是一种得到救赎的方法。苏轼对弟弟子由的想念不仅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更是他寻找自我宽慰的一种途径 。在词的下阕 ,诗人用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怅恨和悲怨被因此转化为了哲学上的旷达。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此时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的迹象,月光从红色楼阁到雕花门窗的流动 ,恰好与苏轼波动的思绪所对应 。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长夜无眠的人身上。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常背诵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似乎思念的苦总会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深切浓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 ,会因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独的全身。苏轼在相思情最强烈时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与明亮的一面,而无声缓缓释放热量的月亮却单纯得一无所知。诗人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了对月亮的质问:月亮本来是没有恨事的 ,为何偏要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晶盘的样子,偏要增添人们多少“月圆人未圆”的怅恨 。这是蓄谋的嘲弄?还是另类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诗人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 ”以来,世上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欢乐必有悲苦 ,有团聚必有离别,就好比月亮也会遇到阴、晴、圆、缺。有人说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识到了事物的残缺性和两面性 。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 ,化苍凉为明达,在对人生的诠释中找到了自我宽解的路径。不过想问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时,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与自己“同命相连”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以此得到一丝丝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南宋谢庄《月赋》的诗句也写道:“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 。 ”既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那么与亲人的离别也就不用一直悲伤哀怨 ,只求永远身体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赏明月。不用怀疑,字的表面证实了诗人的洒脱与旷达 ——诗人似乎将自己对人生的思想领悟再一起升华 ,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化作一种美好的祝愿,充满迷茫苦闷怅恨凄切的情绪终究被积极达观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问问当时的苏轼,难道纠缠于内心的的疑虑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吗?那“悲观”连带出的一切孤独 ,迷惘,绝望,无助又有多少价值存在于一个人不可见的内心深渊呢?
记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说到:“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想,人们喜欢事物激进发展的趋势,我觉得这是苏轼在写作这首词时所选用的一种模式。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描绘,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思想转折——让人豁然开朗的变化。只可惜 ,觉得词中显露的这些跳跃出现得太突然,到来的太快,似乎超越了时间可以测量的范围 。所以有些相信词中隐藏着欺骗 ,痛心于诗人对自己伤痛的极力遮盖与掩饰。不过,也有些嘲笑自己的这种想法,也许乐与悲的转换可以是一瞬间的事 ,也许乐与悲之间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划分。苏轼也只是努力在表现自己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过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意思为: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介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 ,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 ,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扩展资料: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赏析: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 、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 ,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起得突兀 、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 ,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 ,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 ,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本文来自作者[以南]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7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以南”!
希望本篇文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