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 。
曲子好听 ,但是能欣赏能唱和的人却很少。喻好的作品能理解的人少。
曲高和寡出处为战国楚.宋玉 《对楚王问》,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演化而来 。
这从现实来说真是那么回事。
为什么呢?
其出处是从音乐来的 ,我们就从音乐说起。我们知道音乐唱法分许多种,民谣,通俗 ,美声 。其最高等就是美声。
可是,唱美声因为对音乐的修养要求也高,一般人欣赏不来。
通俗和民谣就接地气 ,大众都能哼两句 。
若文艺作品不论是诗、书 、画。我们普通人最多评论是两三字,好看,写得好,画得好。
为什么好 ,从哪看出来,就无从谈起 。
因为,他(她)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也就说不出所以然 。
其实,越是顶级名人的作品我们越是看不懂。
因为他的作品浓缩了知识的精华,还有自己创造蕴含其中。
比如《周易 》、《诗经》;比如黑格尔哲学 ,尼采的著作 。
我们读起来都很艰涩。
但大家都公认是最好的作品。
这就引起我的提法,曲高未必和寡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作品在面世时,的确没多少人懂 ,很少人欣赏。这就是“曲高 ”。
可是,经过岁月的沉淀,经过后人的体味验证 ,它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被一代又一代人发掘光大,推陈出新,越发地灿烂 ,被许多人所熟知 。
所以,说曲高只是面世的短暂,知音少。历经时间打磨以后 ,它的光彩终于散发出来,并被奉为经典。
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传诵经典 。
我谈谈自己浅显的理解.“曲高和寡”是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知音难求,也比喻阳春白雪的作品立意很高,很少有人理解.所以第一句的意思应该指作者的某些思想不能被普通所人理解;后一句将“心絮 ”和“浮云”划入“秋”的意境中.自古逢秋悲寂寥,当然是伤感的背景,浮云隐喻愁思和茫然的心境,“心絮浮云两重秋 ”自然就是说作者的心境就如秋日的浮云一般凄凉、淡然,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这两句诗我没有听过,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
本文来自作者[翠子慧]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7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翠子慧”!
希望本篇文章《曲高未必和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曲高和寡。曲子好听,但是能欣赏能唱和的人却很少。喻好的作品能理解的人少。 曲高和寡出处为战国楚.宋玉 《对楚王问》,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演化而来。 这从现实来说真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