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
哈哈!你应该是找这个: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辛温解表歌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 ,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 ,解表清热此为良 。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 ,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 ,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 ,胸脘满闷服之松 。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 ,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 ,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真武汤证
一、? 条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 、方剂组成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
三、主证
1. 脉沉: 没什么特征的脉,或者比较弱比较细比较微比较紧或者比较浮大。
2.全身沉重的身体痛。对比:(1)附子汤:背恶寒,身体痛;(2)当归四逆:四肢寒 ,身体不动不痛,一动就痛;(3)桂枝新加汤:有明确痛点,运动后的那种肌肉酸痛
3. 小便不利: 发汗之后的发烧 ,感觉到排尿变得比较困难了,小便变得颜色有点白茫茫了 。
4.四肢冷,沉重疼痛 ,腹中痛。对比:(1)真武汤:铅笔芯的肚子,即肚脐上面跟下面最中间一条,有一条筋硬梆梆的 ,好像肚子有一条铅笔芯埋在里面的感觉。(2)肾气丸:小腹特别的僵硬,就是少腹不仁 。
5. 心下悸、头眩,身体水代谢不好。就是水气太多胃有点胀,心跳的时候会顶到 ,所以心下会悸。
6. 振振欲擗的:(1)见床就想扑过去;(2)小脑平衡失调,没有原因的容易摔跤;(3)平时不喜欢抖腿的人,变得爱抖腿 。
7. 对自己的身体的敏感度严重的下滑 ,真武汤证的发烧就是自己的感觉很钝,不知道自己在发烧。
四、现代临床应用
1. 老年性的水毒肿,高血压真武汤证通常腿上胀水毒肿;
2.慢性肝硬化产生的腹水 ,用真武汤相当有效
3.减肥,治疗水肥,即水毒肥胖。减肥效果有的人比较快 ,也有的人几个月才见效果的;
4.真武汤如果吃了上火,肛门热痛,用当归赤豆散来退火;
5. 摄护腺肿大 ,真武汤也有效 。
6 、白内障肾气丸比较有效,真武汤在青光眼那边比较有效。
7、脑膜炎的病人发高烧整个人昏厥。
8、帕金森症。
9 、真武汤可以扭转各种人类的退化,能够让人恢复年轻 。
10、眼睛瞎掉,耳朵聋掉。
真武汤
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方歌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 ,肉惕心悸小便难。
功用温阳利水,散寒止痛 。
主治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证。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 ,温肾阳、祛寒邪,茯苓 、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 ,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 ,敛阴和阳。合为温阳利水,散寒止痛之剂 。
方证要点
1.阳虚水泛证:以心下悸,头眩 ,身动,下肢浮肿或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 ,常常自觉困倦感;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 ,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头面、肢体浮肿;舌质淡 ,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微细无力。胡希恕先生曾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 ,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
2.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 、肝硬化腹水、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 、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肠衰弱 、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3.体质要求: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或浮肿,或腹泻 ,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有齿痕 ,脉沉无力 。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类似方证鉴别
1.真武汤与附子汤:真武汤与附子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真武汤以附子与茯苓配伍 ,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诸症。附子汤倍附子 、白术,加人参,去生姜 ,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 ,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 ,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 。
2.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而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内外皆寒实之病也。
3.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的是附子证伴水饮者 ,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 、脉沉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而苓桂术甘汤治桂枝证伴水饮者,故眩晕 、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且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4.真武汤与五苓散: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 ,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 ,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 ,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 。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而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 、分配不均等(水路)。
原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插图]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四逆汤
组成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功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虚寒证 。
方解方名四逆者 ,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 ,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 ,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 ,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
方证要点
1.少阴虚寒证:以身热恶寒 ,手足冷,体痛,下利 ,腹部拘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 ,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 ,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 ,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2.常用于伤寒阴证 、五脏中寒、前列腺炎、哮喘 、感冒、便秘、下利 、吐泻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 、心脏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 、急性胃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
3.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 ,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 ,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 ,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 ,晨起面多浮肿 。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 ,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 ,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类似方证鉴别
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都可治疗下利、厥寒 、脉细欲绝者。四逆汤证无汗或全身大汗 ,脉沉微而迟;当归四逆汤证是其额间必微汗濈濈,脉虽细而浮数 。
2.四逆汤与茯苓四逆汤:都可以治疗四肢厥冷。四逆汤证重在阳虚,无水饮内停 ,故而无心烦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汤证为阳虚水饮内停,故有心烦、小便不利。
3.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是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并见脉微欲绝、面赤咽痛等阴盛格阳之症 ,比四逆汤证更加严重,有亡阳之虞 。
4.四逆汤与四逆散:都可治手足逆冷。四逆汤证是阳虚使阳气不达四肢,故而有畏寒 、怕冷等阳虚症;而四逆散证是肝气不舒 ,阳气被郁而不能达于四肢,故而有胸胁胀满、叹息等肝气郁结症。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 ,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4.脉浮而迟 ,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5.少阴病 ,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 ,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 ,宜四逆汤 。(324)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 ,四逆汤主之。(354)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11.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8)
12.既吐且利 ,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 ,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方歌猪苓汤治少阴虚 ,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功用清热泻火 ,利水渗湿 。
主治邪热伤阴,水热互结证。
方解猪苓、茯苓 、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润养阴 ,滑石能清热、渗湿利窍,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合起来清热泻火而不伤阳,利水渗湿而不伤阴 。
方证要点
1.阴虚湿热证:以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得眠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 ,舌红苔滑,脉浮或浮数。
2.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肾脏结核、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炎 、尿道炎、淋疾、尿意频数 、排尿痛、子宫出血、肠出血 、咯血、血尿、小便不利 、肠炎、直肠溃疡、下利 、浮肿、痉挛、癫痫、失眠等属于热盛伤阴,水热互结于下焦者。
类似方证鉴别
1.猪苓汤与五苓散:都可以治疗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 ,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 、汗出、眩晕为特点。
2.猪苓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发热 ,口渴思饮,小便不利。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 、尿短赤之症;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热盛津伤 ,呈大热、大汗、脉象洪大,绝无水饮停蓄证象 。
3.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得眠。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 、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黄连阿胶汤证为心肾不交,阴虚程度较甚 ,绝无水饮之症。
原文
1.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223)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 ,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 ,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 、散寒之补散兼施剂 。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 ,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 ,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 ,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 ,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 ,胸满,喘咳,咳痰 ,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 、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 、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 ,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 ,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 ,特别是背部怕冷 。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 ,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 ,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 ,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 、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
原文少阴病 ,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 、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 ,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 ,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 ,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 ,恶寒甚,胸满,喘咳 ,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 、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 、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 ,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 ,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 ,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 ,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 ,口不渴,痰液清稀 。舌淡,苔水滑或白厚 ,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 、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 ,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 ,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方歌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 ,芩连芍胶黄搅匀。
功用育阴清热,滋阴降火。
主治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
方解少阴病以但欲寐为提纲 ,今心中烦不得卧,是但欲寐之病情一变而为心中烦,说明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心火。心烦而不得卧 ,说明心火之气不能下交于水阴,此是少阴热化之证。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芍药 、阿胶、鸡子黄滋脾肾之阴 ,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则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
方证要点
1.阴虚火旺证:以胸热 、烦悸、不得眠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久痢 ,腹痛下脓血,心中烦,不得眠,身热有汗 ,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 ,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平时畏热喜凉 ,舌红苔少,脉细数。
2.常用于肺炎、伤寒 、麻疹、猩红热、丹毒、脑出血 、脑膜炎、癔病、高血压病 、精神分裂症、狂躁、吐血 、咯血、眼出血、痔出血 、血尿、结肠炎、直肠溃疡 、小便淋沥、皮肤瘙痒、干癣、皮炎 、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属于少阴阴虚火旺者 。
3.体质要求: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 ,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 ,易出血、质地黏稠,多见皮下紫癜 、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 ,或伴有舌体的糜烂 、破溃、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 ,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类似方证鉴别
1.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 。栀子豉汤证为邪热结于胸膈 ,心中懊[插图],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脉滑数有力等热象较为明显。虽言虚烦,临床并无虚弱之状。
2.黄连阿胶汤与酸枣仁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证属虚劳,应有头目昏痛 ,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耐烦劳等症状。
3.黄连阿胶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郁化火生痰,上扰心神 ,多兼胸满惊悸,脉象沉弦,或脉上鱼际。
原文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
附子汤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 ,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方歌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 ,更治妊娠腹如扇。
功用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主治少阴病,阳虚身痛证 。
方解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 ,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诸药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方证要点
1.阳虚身痛证:以两寒两痛(一个是手足寒,一个是背恶寒;一个是身体痛 ,一是骨节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 ,身体骨节疼痛,无热恶寒,手足逆冷 ,口中和,可见心下痞,动悸 ,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2.常用于感冒、流感 、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炎 、湿疹、荨麻疹、皮炎、下腹冷痛 、腹膜炎、肾病、浮肿 、腹水、口腔炎、腰冷痛 、脑出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知觉麻痹、脊柱弯曲、两腿痉挛 、吞咽困难、冬季遇冷则手瘙痒、妊娠腹痛等属于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脉骨节之间者。
3.临床扩展运用
(1)背恶寒 。此方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 ”常可获效。临床中 ,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 、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者加黄芪,重用参附;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脉沉 ,手足寒 。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栓塞、雷诺现象),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症者。在治疗雷诺现象时加水蛭、蜈蚣 、全蝎等;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等;年老体弱者酌加当归 、黄芪;肢寒甚者加细辛、桂枝。
(3)骨节痛。此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疼痛,属阳虚寒胜者 。上肢重加桂枝;湿重者加苡仁 ,重用白术30~60g;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g。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加黄芪 、乳香、没药等益气化瘀之品。
(4)腹痛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 ,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 ,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周连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妇人胎胀腹痛,尝谓:“此方为温阳峻剂,附子又为有毒之品 ,妊娠三四月时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时用附子是因为胎元已成,此时用附子则无坠胎之弊,何况胞宫虚寒 ,失于温煦,有是证则用是药,有故无殒也 。其辨证需严格掌握 ,主要有腹痛发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 ,小便清长,恶寒身倦,胎胀脉弦 ,舌淡苔白多津等症,方可以本方加减施治。附子乃扶阳止痛之佳品也。”
类似方证鉴别
1.附子汤与真武汤: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 。附子汤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 ,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 ,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 ,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诸症。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 ,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 。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 ,用真武汤。
2.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都可以治疗身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 ,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
3.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背恶寒。附子汤证是整个背从始至终特别怕冷发冷;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
原文
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304)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 ,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本文来自作者[寒儿]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5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寒儿”!
希望本篇文章《有谁能告诉我学中医时学的九方歌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补充: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哈哈!你应该是找这个: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辛温解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