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 ,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的毕岚是我国历史上“翻车 ”的“创造”者,而三国时的马钧 ,应是翻车技术的“改进”者。
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 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 、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筒车又称 “天车” 、“竹车” 、“水轮 ” 、“水车”,是水力灌溉工具 。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 , 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 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 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 至顶倾出 , 接以木槽, 导入渠田。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 宋以后逐渐推广 。南宋张孝祥《于湖居士集》中《竹车》诗云: “转此大法轮 , 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功效显著,较人、畜力翻车为优 , 一些地区沿用至今 。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曹魏时 ,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 、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 ,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 ,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 ,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 ,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扩展资料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庄周《南华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井边的提水器械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 ,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筒 、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
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 ,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 ,引水入田 。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 ,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车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郭浩营田时 。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筒车河是郭浩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 ,故地留“筒车河 ”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石刻两方,字迹虽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认出“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灌田 ”等字样。
后来发展的高转筒车 ,王祯《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 。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 ,其上 、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 ,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下面轮子半浸水中 ,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 ,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 。
绑着竹筒的竹索是传动件 ,当上轮转动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 ,而后随竹索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 ,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从低水源地区取水。
南宋以来 ,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 。明 、清之际,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地方志书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 ,紫阳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 。在汉滨区迎风乡黄洋河畔 ,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
本文来自作者[凌卉]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4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凌卉”!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的筒车和翻车分别是什么时期发明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筒车最初发明于隋朝,但唐朝的筒车胜于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汉代的毕岚是我国历史上“翻车”的“创造”者,而三国时的马钧,应是翻车技术的“改进”者。筒车(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