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 ( chài)虺 (hu ǐ )蛇不螫 ( shì )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 pìn)牡之合而 脧 ( zuī) 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 shà)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 心使气曰强 。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
解读
一个品德深厚的人可以包涵和容纳一切,就好比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有毒的昆虫和蛇等不会攻击他,凶猛的野兽不会伤害他,食肉的鸟类也不会袭击他 。
他的骨骼是富有弹性的 ,筋是柔软的,两个大拇指轻轻地握在拳头里使得气息稳定而牢固,在还没有知道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合之前 ,自身是一个整体的运作,这时候精气神是最丰满的。
整天没有眼泪地喊叫声音却不沙哑,这是神意和身体和合的最佳状态。
做到这种神意和身体和合的状态 ,就是生命平常且稳定持久的状态,这也是益于生命充满吉祥的身心状态 。做到这种平常且稳定持久状态的人,就是活得明白且通透的人。
用心意去控制气息可以使人暂时变得强壮 ,但是强壮之后会很快开始变得衰老,这是不符合道法的修炼,不符合道法的修炼方法会让生命早早结束。
培养自己做人的品德与涵养 ,向婴儿学习,以达到接纳一切的容许和广阔状态,没有分别心,对待一切都是同样的态度 ,也不执着什么,也不担忧什么,事物来了则应之 ,过去了也不留念,只是活在当下,这就是能够承载一切的深厚品德。
容许和接纳一切的发生和存在 ,对待所有的人、事 、物都是同样平等的态度,放下聚焦,放下担忧 。
一切过去的事情 ,过去了就把它放下,不再留念,保持临在 ,活在当下。这种像是婴儿一样的状态,也是最安全的状态,既不会被具有伤害性的能量所攻击,也不会被具有攻击性的能量所伤害。
通过正确的功法修炼 ,可以让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阴阳调和,相互促进,从而精神饱满 。一个身体内外调和如一的人 ,一个神意、气息、骨骼 、肌肉、脏腑、血脉都调和如一的人,日常的工作也不会容易劳累,因为身心处在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之中。
如果刻意地修炼气息 ,想要以此变得强大强壮,付出的代价就是身体会提前衰老,这些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只会让自己早早透支结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
解读
因为知道的全面,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可言说,而言说者恰恰说明其所知并不完整和全面。所以有时候 ,知道的越多说的就越少,说的越多就证明知道的就越少。
封塞身体感官对外的交换与追逐,关闭身体的出入口 ,打磨掉尖锐棱角的部分,松解开纷扰繁杂的各种纠缠,与虚空中的各种光融合 ,与外在的微尘同体共频,这就是与大道同体同在的生命状态 。
所以这样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既无法得到个具体的什么,却也离我们特别地亲近 ,因为难以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所以离我们也特别疏远。
虽然难以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却时刻也被其所利益 ,那些感受到伤害的也是因为没有活出这样的生命状态。
因为难以得到,所以也显得珍贵无比。因为实在太难以得到,也被怀疑和轻贱 ,所以这样的与道融合的生命状态,也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生命状态 。
沉默里有时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表达,聆听沉默会让人听见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信息。
一个人越是看见的更多 ,越是听见的更多,越是了解的更多,就越是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事实;反之则会陷于个人头脑的猜测与想象而脱离实际的繁琐表述。
节制自己的感官欲望 ,减缓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样就能够转化自己的惯性和习气;能够转化自己的惯性和习气,就能够放下自己的尖锐与浮躁,继而可以解开自己内在的纷乱与烦扰 ,当自己变得平静与圆融之后,便可以与外界的光彩万物相融合,最后会感受到与一颗尘埃之间的同体感 ,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感,感受到所有生命的既平凡又伟大,这就是活在道中的生命状态 。
既不会过分地与某人亲近 ,也不会过分地疏远某人;既不会被利益所引诱,也不会被危险所伤害。既不需要被外界看得高贵,也不害怕被外界看得低贱 ,这就是天下最宝贵的道德品质。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
解读
以正直守信来治理国家 ,以计谋策略来用兵作战,以不制造事端的态度来获取天下的安定与和平。
我是怎么样知道这些原理的,是怎样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就是以这里所讲的。
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 ,有很多人们所忌讳 、不可冒犯的文化、条规、制度等,那么这里人民的生活就会普遍拘谨 、不富裕、没有生气和没有创造力 。
当一方民众的身上,都有很多厉害的武器 ,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滋生出很多冲突矛盾,国家的政权也会慢慢走向没落和衰败。
当人们拥有很多技巧、花样、手段的时候,各种奇怪的器物就会被制造出来 ,那些脱离本真的事情也会被人为变得越来越多。
法律 、命令、制度越是违背人性、脱离实际,细致 、全面彰显的时候,人们钻空子的意识和行为也就越是进步增长,同时被森严制度所逼迫的强盗和小偷也就越多。
所以那些伟大的君王和治理者们曾说过:当我不去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有所作为的时候 ,那些百姓们就会自己化解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当我自己追求和喜好平静安定的时候,百姓们就会自我调整归于正直和善良;当我自己不去干扰百姓,不去和百姓争夺利益的时候 ,百姓们自己就会变得富裕起来;当我自己活得知足,对百姓们也无所欲求的时候,百姓们就会自己归于真实和自然 。
做人正直 ,做事讲究技巧方法。
当一个环境或一种文化让人们内在的意识对自己设限和要求很多的时候,那么人们在生活当中的各种忌讳和阻碍就会很多,这些会导致生命的匮乏和生机缺少。所以不要去对其他的生命 ,做过多的限制和要求,也不要去制造和传播对他人有所束缚的思想理念 。当我们从意识层面跳出和跨越那些日常的各种忌讳和障碍时,就可以更加完整地看待和服务生命。
内在处于放下期待的状态时 ,整体的力量会最大限度且没有阻碍地利益每一位参与者。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 guì)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解读
如果治理或政策偏向于让人不知不觉、隐蔽和宽容,那么人们就会活得淳朴自在;如果治理或政策过于严苛、繁琐细致 ,那么百姓们就会活得匮乏 、缺少自由和对生命的享受 。
所有灾难的、不幸的、坏的事情旁边都倚靠着幸福的 、幸运的、好的事情,所有好的事情背后都伏藏着坏的事情。
谁能知道,事情在祸与福两个极端间的相互转化?其实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好坏。
正确的过头了、过分了 ,就会变得奇怪 、不对劲;善的、好的过头了、过分了,也会变成不正常,妖里妖气。
人们迷失在单纯的区分好与坏里 ,随着时日的持久,已经变得非常固执 。
所以那些活在大道中的智者们,为人方正,却不割裂区分外界;做人廉洁 ,却也不伤害彼此;为人耿直,却不放肆而忽视尊重他人;做人自己发光,却不傲慢压制他人。
越是把自己收敛起来 ,越是退守,越是把自己放在末位,越是容许一切的发生 ,所有的参与者们就越是能够放松,就越是能够自然地呈现出系统的事实与真相;相反,如果越是积极主动地干预 ,越是彰显自己的能耐,越是有企图心、目的心,那么这些参与者们就越是放不开 ,越是有所顾虑和掩饰,越是显得局限。
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好的里面总是隐藏着坏,坏的里面也同样隐藏着好 ,所以我们要以动态移动的眼光 、全面地来看待事物;以知足的、适可而止的、有警惕意识和预防意识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情 。好的事情过了头 、走到极端,就会变成坏的事情,可是人们往往迷失在不知道好与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盲目状态里 ,只是单纯地执着于美好的事物,或者逃避不美好的事物。
学习活在大道中的圣人那样,做人有原则、善良 ,却不会因此而否定排斥他人;能够接纳更多的不同,而不是将更大的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的对立;自己做人节约、自律,却不会因此而指责攻击他人 ,能够理解并容许他人不同的生存方式;自己做人正直 、真实,也不会因此而在他人面前放肆、不尊重他人,也不会忽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界限;自己活得光彩、有身份地位和财富 ,也不会因此而在他人面前傲慢,不会有相互比较的优越感,更不会在无形的精神层面去压制或贬低他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 。
夫唯啬 ,是谓早服,早服为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解读
治理百姓,对待天地 ,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莫过于谦虚 、节约和珍惜 。
一个人只要保持谦虚、节约、不耗散,就是做到了提前让生命有所保障;这样提前让生命有所保障的目的是为了累积自己合乎道的日常行为。
当我们把生命的重点和精力,放在累积自己合乎道的日常行为上时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和困难;没有了克服不了的问题和困难,就不容易走向极端。
凡事在认知上 、行为上不会朝向极端,就可以治理一方国土 。
治理一方国土的前提就是凡事不要走向极端 ,提前有了这样的认知和德行,如此便可以让一方国土长治久安地存在下去。
这就是所谓置根深于大道法则,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稳固状态,也是保持一切长久生存的大道 ,也是能够持续临在地观察生命的道理。
学会节约、退守和自律,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有所保障,获得这层保障的重中之重就是:用节约下来的精力去积德行善 ,也就是怀着诚敬之心去服务生命。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解读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 ,就要像做小的鲜美饭菜一样:做法简单,火候精准,调料极少 ,本色本香,味道鲜美 。寓意为做大事情不要着急、要谨慎细心、把握节奏,尽量生发出事物的自然本性。
一个人用这样合乎大道法则的方式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即便有鬼也不能对自己起什么作用;并不是鬼不能起作用 ,而是它的作用不会对此人带来伤害;并非只有鬼的神不会对此人带来伤害,那些圣人同样不会做任何伤害此人的事情。
鬼神与人 、圣人与常人,两者相互不伤害彼此 ,这就是在合乎大道法则的行为中相互交集所达到的结果 。
无论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都要用同样不急也不慢的、合乎“道 ”的态度与节奏来对待,就像做小的鲜美的饭菜一样 ,火候、速度 、食材与配料的数量等等都要细心地体会与把握,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做出食物原有的鲜味,不能破坏食物原有的品质和香味。这就需要我们少折腾、少干预。
烹小鲜 ,就是要用最简单的、不破坏的方法,来保持和显现食物自有的鲜美特性 。生活中也是让本来的事实呈现,让系统的动力呈现 ,让答案在问题当中自行显现,并且要尊重时间和学会等待。用这样合乎“道”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万事和万物,便没有什么所谓的负能量会伤害到你 ,而且自己也不会给外界带来破坏和伤害。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 ì n) 。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
解读
能够有大成就的国家是谦下的 ,像水一样流向低处,汇集并成为大海,交汇天下万物于一体 ,容纳天下的一切,就像是天下的母亲一样包容 、爱护、养育着天下。
这种阴性的、雌性的 、安静的生命状态,常常可以胜过阳性的、雄性的、躁动的生命状态,就以这种安静的状态保持谦和 、低下和容纳 。
所以大成就的国家以谦和的、照顾的、接纳的态度对待小的国家 ,就可以取得小国家的信任与和睦相处;小的国家同样以谦虚的、低位的态度来对待大的国家,就可以和大的国家和睦相处。
所以这样做的话,大的往下可以取小 ,小的往下也可以取大。
大的国家不过就是想要兼顾地容纳更多的人,小的国家不过是想要百姓有事情去做,生活收入有保障 。
这样的话 ,无论大的国家还是小的国家,都得到了各自所想要的,这里有一个关键是:大的国家要谦下 、包容和承托小的国家。
想要大成长的人 ,也要学会谦虚、低下的生命状态,包容万事万物,用谦下的生命态度来承载万事万物。
以回归宁静的方式 ,保持谦虚末位的服务态度,辅助系统里的大与小、高与低 、先与后,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各自回归到原本和谐的秩序里 。
道者 ,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 立 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
古 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
解读
道 ,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奥秘所在,是珍惜者、善良者 、智慧者、善长者的珍宝,同时也保护着不珍惜的人、不善长的人 、愚昧的人、不善良的人。
美好赞美的言语可以换来对方的尊重;美好支持的行为可以增加自己的人气。
一个人如果开始变得邪恶、固执和排斥“道” ,就等于是自己放弃了自己,根本谈不上什么被外界放弃 。
所以以前的君王要立新的太子君王时,要同时为新的太子君王设置太师 、太傅、太保三位得道的老师和辅臣。虽然配有双手捧着的宝玉和四匹马驾的车,也不如能够安坐下来 ,共同学习如此的生命道法。
古人为什么如此珍贵这样的道法,既不能认为道法是可以求得的,也不能认为向道请求就可以免除自己的罪行或邪恶 。
因此 ,“道 ”是天下最宝贵的东西。
道,爱护好人、善人、智慧的人,也不放弃恶人 、不善人、愚昧的人。
古代的圣人和君王 ,对“道”有着超越一切物质价值的重视和珍惜,把对待道、学习道 、研究道、实践道,也同样放在生命和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道 ,之所以如此的难能可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求不得 ,特别是向外求不得,因为“道”就在自身,就在自己的生命当中,而且遍布宇宙时空 ,无处不在,所以“道 ”恰恰是不求、不追 、不期的时候就在了、就是了、就开始显现了。
当我们做错某些事情的时候,也并不能恳求“道”原谅或赦免我们的罪行 ,而是要自行反省 、悔过和承担责任,自行遵循“道”的智慧,修正并使自己积极向上、重新做人。有句老话叫做:自助者天助之 。
为无为 ,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
天下难事,必 作 于易 ;
天下大事,必 作 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矣 。
?
解读
做了也等于没做,有事也等于无事 ,香味也等于无味。
有所作为是为了无需作为,处理事情是为了相安无事,美味佳肴来自于不放调料。
顺应事情本来的趋势去作为或不作为 ,而不是自己要去人为地做些什么,在无为的基础之上去作为,在无事的基础之上去对待事情;品尝没有味道的味道 ,品尝食物本有的滋味,体验事物本来的样子 。
面对大事小事或多或少的抱怨与埋怨,面对所得所获大小多少的抱怨与埋怨 ,都以接受容纳的道德品质去回报。
解决困难的事情从最容易处去入手;成就大的事情从最细小处去把握。
天底下无论多么难的事情,必然是由做好一件一件容易的事情组合完成的 。所以再难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容易处入手。
天底下无论多么大的事情 ,必然是从做好一步一步细微处累积而实现的。所以再大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细小的地方开始 。
所以那些活在“道 ”中的智者们,始终不贪多求大、不急于求成 、不好大喜功,始终谨小慎行、步步为营 ,细致入微,因此才能够一步步地累积而成就其大的功业。
一个轻易许诺别人的人,必然也经常失信于他人 ,这样的人也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一个总是把事情看得很容易、总是轻视事物和他人的人,必然会在之后自己的实践当中,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
所以活在“道”中的智者们 ,总是用谦卑、谨慎 、重视、不轻易的态度,来面对所有的人、事 、物,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 ,反而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会难倒圣人们 。
在无所作为和无所企图的空间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外在的变化,观察到事物原本的真相。从细微处去感觉和观察 ,从细微处去给予帮助和支持。
内在姿态是小的、谨慎的、谦虚的,才能合于集体,合于“道”的运行。
轻易地许诺于他人,必然会导致容易失信于他人;轻视任何一个人 ,轻视任何一件事情,或者轻视任何一股能量,都会让之后的路途遇到阻碍 。所以始终保持谦卑 、慎重、不轻视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生命 ,这样便会在“道”的护佑中,让一切得以顺利进行。
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骨弱筋柔而握固 ,
未知牝牡之合而盈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
不道早已。
道德淳厚的人,犹如赤子。
毒虫不咬他,猛兽不伤他 ,凶鸟不搏击他 。
他筋骨柔弱但把握东西很牢固。
他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时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所致。
他成天啼哭但嗓音不哑 ,这是因为元气冲和所致 。
明白阴阳两气赋形于物叫常,明白常就叫明。
扰乱自然生长会引起凶祸,心中使气就是逞强。
事物发展到强盛就会转老 ,这是不符合道的。
不合道很快会死亡 。
注释
[1]螫(shì):毒虫子用毒刺刺人。
[2]据:用爪攫取。
[3]攫(jué)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如鹰隼 。
[4]搏:鹰类用爪击物。
[5]朘(zuī):男孩的生殖器。
[6]嗄:嗓音嘶哑 。
[7]和:指阴阳二气和合的状态。
[8]祥:妖怪,福善 ,这里是贬义,指妖怪,比喻凶祸。
本章说明大德必然符合于道,犹如赤子 ,天真无邪百害不侵,筋骨柔弱但把握有力,不知阴阳交合但精力充足 ,元气充盈 。这正是然大道的体现,自然而然,绝不勉强。大德之人 ,正是明白此阴阳和合之常道,从而做到明白事理,所以顺道而行 ,清静无为,而绝不逞强去背道而行,扰乱自然生长 ,逞强妄为,自取灭亡。人的力量很渺小,也不可能胜天 。
物壮则老,物极必反。这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从一面走向另一面。我们需要把握的正是中间这个过程 ,做到把握分寸,安分守己,适度而行 ,适可而止,知足知止,自然而为 ,从而达到不失平衡,免于失败 。
我们常说要积极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释放潜在能量,发挥个人作用,这个前提是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 ,遵循其规律而行,否则,再大的努力,也只能是一时的意气逞强 ,徒劳无功,白费气力。
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往往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们心怀博大无私,心底澄明纯真,做人做事纯粹专一 ,不为纷繁的世事人事所扰,保持内心如婴儿般的纯正,因为有所不为 ,所以他们往往有所为,做成了平凡人所不能为的大事。
从赤子的天真无邪、精气元气之充盈,好奇心活力无限 ,精进不止,发展迅速,快乐无边,我们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活得轻松快乐 ,就该时常净化内心,回归到赤子的纯粹淳朴之状态,然后重新开始 ,从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 ,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保存禀赋若是深厚,就像初生婴儿一样 。毒虫不叮刺他,猛兽不抓咬他,凶禽不扑击他。
他筋骨柔弱 ,可是拳头握得很紧;还不懂得男女交合,可是小生殖器自动挺起;这是专注到极点的缘故。他整天号哭,喉咙却不会沙哑 ,这是和谐到极点的缘故。
懂得和谐,叫做恒久;懂得恒久,叫做启明 。贪求生活享受 ,叫做灾殃;意念操纵体力,叫做逞强。
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称为不合乎“道 ” ,不合乎“道”很快就会结束。
据说有些人会以本章作为修炼功夫的参考 。
“物壮则老”,一朵花开得太满,下一步就是凋零。人也是一样的 ,发展到了极点,接下来一定会走下坡。所以,要做到“敝而新成 ”,经常让自己处在一种不理想的 、有待改善的状态 ,如此才能持续上进 。人生是一个走向完美的过程,一旦抵达完美,就要开始往下走了 ,这是老子观察世事后的心得。
本文来自作者[北瑞新]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3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北瑞新”!
希望本篇文章《《杨一丰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第六十三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 ( chài)虺 (hu ǐ )蛇不螫 ( shì )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 pìn)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