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 ,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 ,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 ,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 ,人物刻画 、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
三《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 故事 ,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 ,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 ,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 、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 ,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 ,《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 ,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 、白居易和李商隐 。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 ,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 ,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 ,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 ,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 ,它凝练的词句 、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 ,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 ,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 ,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 ,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 、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 。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 ,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 ”,难以捉摸。因此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 。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 ,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3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 散文 :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者多是议论性的 文章 。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 ,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 ,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 , 总结 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 ,雄辩有力 。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 ,强调“文从字顺 ”,“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 ,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句式和常见的 文化 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 方法 ,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 句子 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不过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 ,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
3. 说说 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 ,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 ,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 ,把东西顶头上 。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 ,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 ,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 ” ,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 ,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 ,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 ,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 ,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 ,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 ”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 ”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 、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 、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 ,1、2 、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 ,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 、3、6句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 ,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 ”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如例1 、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 、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 、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 、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 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 、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 ,或不焉(“不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 儿童 、少年实施初等 教育 的学校 。
众人 古义:一般人 ,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 ”,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 ”用作动词 ,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 ”用作动词 ,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 ”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 ,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 ”“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 ”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 ”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 短语 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
7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 ,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 ,相当于“的 ”。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 ,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 ,“到 ” 、“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
② 作语气副词 ,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赏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 ,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 。然而就诗论诗 ,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 ,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 ,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 。全诗感情强烈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李白的作品 ,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 ,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 ,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 ,就属于歌行体诗 。“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 ,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 ,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 ,去拜访贺知章 。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 ,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 ”。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 ,首先去拜访他 。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 ,称他为“谪仙” 。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 ,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 ,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 。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 ,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 。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 、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 ,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 。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 ,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 。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 ,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 。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 ,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 ,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 、七月间 。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 ,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 ,在其《唐音癸签》中,也谈到过这首诗。他以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足据”。他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 ,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 。李白此诗,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 ,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 ,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 ”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把这些意见和原诗参研之下 ,萧士贇的讲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这首诗含有高度的比兴意义。由此,明清两代讲唐诗的人 ,大多采用他的讲法,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而作 ,分析得很详细 。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都没有注意: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 ,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说明这些诗起于甲寅,即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终于癸巳 ,即天宝十三载。他选了李白的诗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准》 。这是一个无可推翻的证据,证明《蜀道难》作于安史之乱以前。那么,它显然不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诗了。如果《摭言》 、《本事诗》的记载可信 ,则此诗的创作年代还可以提早到开元末年 。为此,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而把此诗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
初唐以来 ,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却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三言、四言、五言 、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 ,成为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言体。甚至,他有时还大胆地在诗里运用散文句法 。这是远远地继承着楚辞和汉代乐府歌辞的传统,而加以推陈出新的。就象这首《蜀道难》 ,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馀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读他的诗,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参差的句法 ,一气贯注,而以它的韵脚为段落 。长篇的诗,不论歌行或排律,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读诗的人应当懂得这个窍门。这一点 ,我在上文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一提 。这首诗,我就用依韵分段 ,以一韵为一句的方法来写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虽然分二行写,实在只是一句 。全诗一开头就用三字惊叹词“噫吁戏 ”。屈原用过“已矣哉!”汉乐府歌辞有“妃呼豨”、“伊那何 ”,都是三字惊叹词。此后也许在民间歌曲里一向存在着 ,但在魏、晋 、南北朝诗人的作品中却不再出现 。不过“噫吁戏”是“噫”字下再加一个“吁戏 ”。所以不能说是三字惊叹词,应当标点作“噫!吁戏!”“吁戏”就是“於戏 ”,而“於戏”是“呜呼”的古代写法。《宋景文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 ,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 。”可知“噫吁戏 ”是“噫嘻”的衍声词。胡元任又引苏东坡的文章来作证。东坡《后赤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又《洞庭春色赋》云:“呜呼噫嘻,我言夸矣。 ”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戏”。李白把“噫嘻”衍为三字 ,苏东坡更衍为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
诗的创作方法,完全用赋体。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 ,行旅的艰苦。第一句先提纲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难比上登青天还难 。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据杨雄所作《蜀王本纪》:上古时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 、蒲泽、开明等 ,其时人民椎髻哤言,没有文化。从蚕丛到开明,共三万四千年 。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名字 ,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 ”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杨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已经是夸大了;李白又加上一万四千年 ,说是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没有和三秦人行旅往来。太白山,或称太乙峰,是秦岭的主峰 ,峨眉是蜀中大山 。这两句说: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
《蜀王本纪》又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 。据说秦惠王的时候 ,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 ,迎娶美女 。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 ,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 。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 ,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 ,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一段诗到此为止 ,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用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 ”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 ,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廻翼乎高标 。"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 ,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贇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 。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 ,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 ”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 。《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 ,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 ,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 。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 ”,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现在我们根据集本抄录。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 ,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 ,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 ,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 ,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 ,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当还” ,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 。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 ,插入一句“你什么时侯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 ”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 ,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 ,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 ,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这一句诗的读法 ,一向有不同的意见 。近年来出版的选注本,都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成为七字一句 ,三字一句。我以为这样读法是错的,应该是两个五字句 。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 ,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他们把这一句定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我以为这样断句较为适当。它是两个五言句 ,不是七、三句法。理由是:“愁空山 ”三字不成句 。歌行中的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用的。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只因为“子规啼月” 、“蟪蛄啼月”在唐诗中往往可见 ,所以许多人不敢把“夜月 ”二字和“啼”字分开,于是读成了上七下三的句法。至于“夜月愁空山”这一句的意思是:在空山之中,明月之下 ,使行人为之忧愁 。李白有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绝句也用同样的意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过夜郎西。
以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为证据 ,可知李白写的是两个五言句,而不是上七下三的句法 。作《而庵说唐诗》的徐增把此句十字连为一句读,而解释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 ,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历来讲唐诗者 ,这段讲解最为突出 。他躲躲闪闪地讲了一通,我们竟看不出他怎样分析这个十字句法。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 。“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
第二段以下 ,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现在我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 ,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 ”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 ,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 ,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 ,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 ,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 ,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 ,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 ,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 ,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易于固守 ,难于攻入 。象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 ,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 。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 ,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 ,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 ,使三秦震动 。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 ,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 。但是 ,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 ,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鳞,曾评李白的歌行诗云:“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 ,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 ”(《艺苑卮言》卷四引)对于这一段诗,我也认为是“强弩之末”的“长语”(多馀的话) 。
现在我们把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就是《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其他许多句子 ,尽管写得光怪陆离,神豪气壮,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 。读李白这一派豪放的乐府歌行 ,不可为一大堆描写的句子所迷乱,应当先找出全诗的骨架子。这个读法,我称之为剥皮抽筋法。
李白的乐府诗 ,其句法 、章法都是直接继承楚辞和汉乐府的 。他用的都是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也大多依照传统的题意。从这三方面看,他的乐府诗 ,对齐梁以来的乐府诗来说,确是复古。但是,他有针对现实的主题 ,他的辞藻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诗的形式也大胆地摆脱了一切古典的束缚。从这三方面看,他的乐府诗是新创的唐诗 。他给古老的乐府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影响了以后许多诗人 ,使乐府诗也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传统。
历来对李白乐府诗的评论,我以为胡震亨的一段话讲得最好,现在抄录在这里 ,以代结语: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 ,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 ,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水旨。不读尽古人书 ,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 。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 ,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唐音癸签》卷九)
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日
本文来自作者[夏怜星]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夏怜星”!
希望本篇文章《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