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是一系列大师关于国学知识的一些看法评论和讲解,因为对红楼还有些兴趣 ,就看了这本红楼小讲,作者是周汝昌,研究红学的泰斗人物 ,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是相当深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不愧是大家,深入浅出 ,这本小讲,笔墨不多,却讲了很多我从来没关注过的东西 ,比如红楼梦全书的本意,书中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隐喻和前后对照,就连人名都是由讲究的 ,每一处的写作都是有用心的,很多地方都是有深层意思的,不能光看表面意思 。比如一开始写的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自小被拐子拐去 ,之后的命运相当悲惨,与其名字相呼应——真应怜。比如红楼梦里写了108个姑娘,分为金陵十二钗 ,副钗 、又副钗……,一共九组,而书的章节原意也是想写108回的 ,且每9回会有重要事件出现,其对数字的考究也相当严谨。
怪不得红楼梦的造诣如此之高,原来其中藏了这么多玄机 ,看完这个小讲好想再去翻阅周先生其他写红楼的书,墙裂推荐 。
我空下来的时候,要给儿女编一点诗词的注释 ,缘于诗词歌赋的注解本,错误颇多。当然有识之士是看得出、道得明的,不在乎版本校雠、也无关于大家小书;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原初的错漏往往误人子弟;要么是不断地沉沦——对假货置若罔闻 ,要么是不断地探索实践,在找寻真知的过程里,耗费太多的时间。好在我自夸比较尽责 ,儿女的教育,虽然不至于越俎代庖,也得抽出空来亲自操刀 ,让为父之过少一点,也让将来应试教育,在儿女身上荼毒得少一点 。
君不见一把双刃剑 ,已然架在了懵懂的儿女肩上;一刃是知识水平低下的教师;一刃是错漏百出的蒙学读物。
试举李白的《秋浦歌》为例,一般翻译都说“秋霜”是“白发 ”的意思,就是:不晓得明镜里 ,怎么有了秋天的“霜”?原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但我不这么看,因为李白在原诗的开头就说了我有“白发三千丈 ”,明明知道自己的愁苦造成了早衰 ,何来“不知明镜里”之说?更何况“白发”和“秋霜 ”,又不是老眼昏花,他会分不清么?除非很傻很天真 ,装逼成自然,那我也无话可说 。
因此我断定,“秋霜”不是借指“白发” ,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便是,李白在诗中提到了“明镜 ”,意思是镜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也是李白的诗 ,君子们,你们看不见我头上的白发么?俺是高堂明镜看清楚了的。
按我看来,“秋霜”借指的是“时光岁月 ” ,是自己的三千白发,让自己的在明亮清晰的镜子里,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另外,李白写“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也是坐了把胡人折叠椅,在院子里 ,把明月之光的“光”当成了地上的“霜”,可见“霜 ”和“光”是渊源颇深的。
只可惜,被我指责的袁行霈主编的《新编千家诗》中 ,仍然把“秋霜”当成了“白发 ”。我在李白的另外一首乐府诗《长歌行》的末尾,找到了“秋霜”的另一次运用。“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说 ,秋霜不会因人而惜,倏忽之间,就把蒲柳包上了一层 ,意思是,岁月不待人,这里的“蒲柳 ”才是“头发”,倏忽之间 ,头发变成了白色。如是我云:秋霜者,岁月时间也。
附注:
秋浦歌 李白
原文: 袁志岚的翻译:
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余丈(夸张 、概数 ,却不浪漫),
缘愁似个(箇)长 。 愁苦迪能样长(上海话)。
不知明镜里, 不晓明镜之中 ,
何处得秋霜? 怎有岁月痕迹?
长歌行 李白
原文: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
枯枝无丑叶 ,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
桃李务青春 ,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 ,倏忽侵蒲柳。
袁志岚的翻译:
日照桃李开,当年是繁花。
百物迎风动,草木有话说 。
枝叶都不丑 ,垂涎却口干。
天地运大力,马不停蹄时。
出名要趁早,青史得芳名 。
正当青春住 ,白日何碌碌。
富贵不神仙,蹉跎不得兼。
精诚开金石,风霜总飘散 。
最怕孤眠夜 ,独酌当麦霸。
岁月不待人,瞬时白头发。
袁志岚 2010年12月4日
本文来自作者[亦双]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9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亦双”!
希望本篇文章《大家小书之《红楼小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大家小书是一系列大师关于国学知识的一些看法评论和讲解,因为对红楼还有些兴趣,就看了这本红楼小讲,作者是周汝昌,研究红学的泰斗人物,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是相当深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