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 、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 、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 ,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 ,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 ,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 ,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 ,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 ,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 ,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 ,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 ,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 、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 ,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 、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 、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 ,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 、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对照列表如下: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满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种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惊蛰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谷雨
20日或21日
处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一年有24个节气,共计12节,12个气,既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那么在十月,小雪与立冬 ,何为节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 、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 ,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 ,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 ,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 、惊蛰:
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 ,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 ,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 ,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 、农膜等农用物资 ,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
四、谷雨:
4月20日左右。雨量显着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 ,春耕备耕 。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 ,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扩展资料:
一、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 ,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 ,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 ,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 ”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 ”;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 ,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
二 、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 ” ,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立冬 为十月节 , 小雪 为十月气 。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 。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 ,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 ,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 、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
本文来自作者[芷旋]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9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芷旋”!
希望本篇文章《为什么一年有24个节气-》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