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 ,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 ,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快乐,那么,动物呢?他们会游戏吗 ,它们的童年又是怎样度过的?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王国,去探寻动物游戏的秘密。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简介
学生回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
并列式
递进式
2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①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 ,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从文本中找出 。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②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并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③初步了解了动物游戏的方式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动物为什么游戏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几种学说。
明确动物游戏的学说有演习说 、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3 、合作探究
动物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 ,你同哪种学说,请结合自身知识加以说明。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赞同一种学说 ,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起来 。言之有理即可。
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我们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要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
4、情感价值观实现
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课文中这两句话:
“动物学家们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有。”
“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 、创造性、想象力、狡猾 、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
①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明确'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娱乐活动 ,如捉迷藏、猜灯谜 。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2 、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 ,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 。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 、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 ,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 ,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②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
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三、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 、描写、说明浑然一体 ,语言简
洁、平实 、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四、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一
2、仔细观察某一动物的游戏过程
动物游戏之谜是几年级的课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 、燕子借尾巴的故事 ,讲了鱼、牛、燕子 、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 。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看图 ,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 、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 ,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 、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 、壁虎尾巴的用处 ,接受礼貌教育 。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C A I课件 、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 。第3课时 ,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 、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 ,‘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 ”培养学生自读会读 。遵循哪四个原则呢?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 、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 、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 ,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 、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 、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
1.导语: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 、盲目地读书 ,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
(二)先扶后放 ,逐层精读。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 。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CAI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 ,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小壁虎挣断尾巴后 ,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 、四、五自然段 。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 ,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 ,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 ,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这时教师扣住“摇 ”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 ,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 、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 。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这么答:“不行 ,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 ”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这样运用比较法 ,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 ,用“您”而不是用“你 ”,“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 ,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 ,心同此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 。“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 ,理解“拨水 ”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 ,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于。
(3)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出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 ,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 、四句写什么 。
B.讨论:燕子为什么都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 、积极思维的气氛中 ,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 ” 。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 ,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 。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 、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 、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 。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 ,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A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
(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 ,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 ,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 ,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 ,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4.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
(1)扣住“傻”字问:“同学们 ,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 ,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 ,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 。第三 ,‘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呢称。 ”
(2)学习了26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 ,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
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 、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 ,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 。比如:小壁虎爬呀爬 、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略)
《动物游戏之谜》是高二上册语文课文。
《动物游戏之谜》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动物游戏之谜》是我国科学家推荐的百篇科普文之一,说明的对象是动物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成果。文章以生动流畅的笔墨介绍了关于动物游戏的研究现状 ,以开放、广阔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动物游戏行为的复杂,神奇,激发我们探索神奇的自然世界的兴趣。
赏析
《动物游戏之谜》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 ,有着它自身特有的优势 。文章思路很清晰,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现象非常有趣,语言也通俗易懂,饶有趣味。
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 ,用“走钢丝 ”“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 ”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 、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 ”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趣妙横生 。
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依仗”、“玩” 、“推挤 ”、“抓住”、“跳开” 、及修饰语“好像竭力 ”、“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 ,调皮、可爱 、灵巧的姿态。
本文来自作者[凡亦]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89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凡亦”!
希望本篇文章《《动物游戏之谜》教案设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