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凌和轩逸都是日系产品,也都是市场常年的热销车。它们的价格也是比较接近的 ,所以虽然都是来自中日合资的车企,但是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今天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车的主要安全构造,前部后部结构 ,看看谁更强。
前部防护结构:广汽丰田雷凌
全新换代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设计有点出乎预料,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 ,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
吸能盒上方带有压溃诱导槽 ,而侧面并无此设计。主杠体和行人钢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维修更换。在紧凑级家轿中,我们此前仅见过本田思域配有类似的双吸能盒结构 ,无疑是成本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 。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头部区域占用空间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响周边线束布局 ,不过还是利大于弊。
行人防卷入钢梁并非国标强制要求,绝大多数20万内的家轿都不会设计这个组件。增加成本虽然不多,但是需要处理配重问题、前杠皮内部造型问题 、碰撞试验成本等等 ,而且多少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意味 。因为真的碰撞行人后,这个防卷入装置的功效其实并不显著,有时候显得很鸡肋。有没有这个装置 ,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区别并不大。而坚持使用行人防卷入钢梁,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
前部防护结构:东风日产轩逸
日系车以往的薄弱环节 ,在近几年的确进步明显,比如防撞梁的设计方面。本次拆解的轩逸,其前部防护结构比较完整 ,出现了两级防护设计,但是在细节设计上还是有欠妥之处,下面我们详细解读。
拆开前脸的外皮,露出基本结构。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 ,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 。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 ,材料是泡沫。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轩逸前部的散热装置 ,使用了主动散热装置,车辆冷启动时,百叶窗关闭 ,使得发动机快速升温,温度达到工作值时百叶窗开启,正常散热。
取下缓冲层后 ,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 。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 ,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不过由于没有色漆层,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较薄的防锈底漆会慢慢被热量和外界环境“腐蚀” ,相对于喷涂色漆层的金属部件来说,其使用寿命显然难以保证 。
吸能盒结构是配合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用的 ,而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还会设计吸能盒压溃诱导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开凹槽” ,这样可以在槽内使得撞击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遗憾,我们在轩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见到压溃诱导槽。
轩逸的前部主副防撞梁都采用螺栓与车身连接,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设计 。有部分低端车型采用直接焊接的方式 ,不利于碰撞后的维修更换。
后部防护结构:广汽丰田雷凌
雷凌的后部防护结构就很让人咋舌了,为什么呢?其实单看后部结构,?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可议论的。但是恰恰就是因为前后差别太大了 ,才让后杠的简化设计成为了本文不得不提的论点 。
后部既没有二级缓冲泡沫,也没有用心设计吸能结构,仅仅是钢板冲压件上简单设计了一个凹槽。侧面结构上 ,也没有使用多层叠加钢板或者是异形内构。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卡扣,没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 ,很少有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
我们不得不说,雷凌后杠所谓的“吸能盒结构 ”,其实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车身的金属连接件 ,只能是勉强称之为吸能盒 。因为真否定的话,毕竟碰撞时这个连接件是率先牺牲的,你也无法判断它完全不吸能 ,的确有点让人为难了。
前后防护结构总结:全新换代雷凌的安全结构设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前部结构几乎做到了越级,后部结构简化到令人咋舌。如果是同样的成本,为什么不均衡处理一下呢?把前后做到都说得过去 ,符合这个10几万价位产品的品质,其实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把前部做得很牛,无非是在各种宣传中多了一些噱头而已。要知道 ,车辆的安全是一个整体设计问题,并不是说车头安全完善,就能提升整车安全 ,所以说雷凌的这种设计,还是有待商榷。
后部防护结构:东风日产轩逸
轩逸的后部防撞梁结构相对前部来说,就显得很简单了 。只有一个主防撞梁 ,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拿掉泡沫之后,可以发现金属防撞梁是喷涂了色漆层的 ,既然后部能做到这样,为什么前部只有底漆呢?
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也是和前防撞梁一样的弓形结构,同样 ,其后部吸能盒也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全文总结:
前部结构方面,雷凌的铝合金主防撞梁成本高 ,吸能效果好,再加上双倍宽度的吸能盒,显然是略胜一筹的。轩逸在这方面只能是甘拜下风 ,不过作为十万元级别的产品,两车都设计了行人腿部防护梁,非常的周到 。
后部结构方面 ,两车的成绩显然是来了个大逆转。雷凌的后部防撞梁设计很是节约,吸能盒形同虚设。而轩逸虽然是比较标准的设计,但是吸能盒缺少了必要的压溃诱导槽 ,也算是一个败笔 。总的来说,两车做的都不算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大致包括以下九种系统:
AWS(辅助驾驶预警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ESP(电子稳定装置) 、VSA(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ABS(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 、LCA(变道辅助系统)、ASR(驱动防滑系统)、SAS(座椅震动预警)。
目前国内专业从事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与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不多,比较有名的有:广州麦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安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代表产品有:疲劳驾驶预警器MR688、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AWS650、车辆管理追踪器MRVL 、车载硬盘录像机MDVR等等 。
疲劳驾驶预警器MR688:随时监测驾驶员,防止疲劳驾驶和分心驾驶,有3个版本 ,适合私家车及商用车辆使用。功能概括:司机疲劳驾驶报警、司机分心报警、超速报警、车队疲劳管理 、输出司机疲劳报警信号、图像到车队管理中心、震动坐垫双重报警 、大大减少保险成本等。
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AWS650:预防前碰撞、车道偏离预警、车距检测预警 、超速提醒、输出、视频输出 、与车队管理系统集成、APP管理等 。
车辆定位管理系统MRVL:主要应用于车辆实时追踪、车队安全管理的产品,功能包括车辆定位,实时追踪 ,驾驶员行为管理,车辆管理等。广泛运用于出租车行业 、货运车行业、公交车行业、危化品运输行业、长途客运行业等任何商用车队安全管理。
联网车载录像机MDVR:是伊路安行专为车载视频监控和远程监控开发的一款高性能 、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的设备 。它采用高速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平台开发,结合IT领域中最先进的H.264视频压缩/解压缩技术。以SD卡作为存储介质 ,MDVR可实现4路CIF、HD1和D1格式的音视频录像、汽车行驶信息记录功能。
本文来自作者[堵铁磊]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7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堵铁磊”!
希望本篇文章《拆解对比之雷凌PK轩逸 同是日系安全防护谁更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雷凌和轩逸都是日系产品,也都是市场常年的热销车。它们的价格也是比较接近的,所以虽然都是来自中日合资的车企,但是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车的主要安全构造,前部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