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举例子、作引用 、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 、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列图表、做假设等说明方法。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 ,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
《大自然的语言》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大自然的语言是人心灵的声音。
说明方法有哪些:
1.举例子也就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
2.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
4.画图表:想要把复杂的事物通过简单的方式表达清楚,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式,这样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5.摹状貌: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可以使事物被说明的更形象 、具体、生动。
6.列数据:想要使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就可以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常会引用的数据都是准确的,如果不是准确的数据坚决不能用 ,列数据能够让被说明的事物更有说服力。
(大自然的语言)中有多少个说明方法?(答案要全)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委节、时间 、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 、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一、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 ”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 ,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 ”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 ,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 、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 ,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 ,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 ,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 ,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 、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 ,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 ” 、“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 ,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 ,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 ,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 ,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 ,构成本文的“摘要” 。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 ,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 、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 ”的小黑板挂出 ,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本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 ,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 ,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 ,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 ,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 ,可以举一个,也可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 。[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 ,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 ”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 、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 ,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 。“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 ,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 ”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 ”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 、生动的描写 ,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
(四)复习、复述。
再朗读课文第一段,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复述课文。
本文来自作者[念梦]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5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念梦”!
希望本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做假设等说明方法。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