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的影视剧中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描写飞马传书的情节。那些官人往往骑着铁骑,策马扬鞭 ,路过之地必然灰尘四起,同时嘴里喊道:闪开,八百里加急!挡路者死!
每当此时 ,周围的人会快速散开为其让开通道,就连古代的强盗都不敢去打劫,这就好比现在社会中的急救一样,时间就是生命 。
什么是“八百里加急”
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有多急呢?这样影视剧中的场景在古代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古代,加的其实是马,急的是书信。要知道 ,在古代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传送信息唯一的途径便是骑马 。即便在古代也有飞鸽传书,但是骑马送信是最安全最快捷最靠谱的运送方式。
对于老百姓而言 ,想要和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联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朝廷面对特殊事务的时候 ,才会启用“八百里加急 ”。
所谓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天要骑马飞奔八百里,把信件送到指定地方 。一般都是国家大事 ,军事机密,或者是皇帝特许的事情才会用。
怎么做到“八百里加急”
我们知道,虽然八百里加急用的是马,但是仅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天就走这么远 ,显然是不可能的。按照古代的里程,一里相当于450米,八百里就是360公里 ,如果是这样,不出半天,这马估计累倒了。
所以在古代 ,为了达到“八百里加急”的要求,朝廷在沿路每隔20里就会设置一个驿站,驿站又分为驿、站 、铺三部分 。驿就是官府运送物资使用的组织 ,站是朝廷传递重要文书的地方,铺则是地方官员传送信件等。所以这八百里加急,一般会在“站 ”进行交接。
在朝廷的公文上 ,一般有“马上飞递”的字样,见到这个字眼,那就必须要每天至少300里,最快的就是800里 。这些驿站在收到“八百里加急”的消息后 ,就会提前备好良马和精神充沛的人,等送信的人到了以后,要立刻换人换马 ,一刻不停。
唐代诗人岑参就写过: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就描写了八百里加急风驰电掣一般的快 。所以很多著作中提到:日行千里 ,夜行八百。并不是夸大其词。
著名的“八百里加急 ”
史料记载,在唐代就有两次著名的“八百里加急”事件 。相传安禄山史思明造反的时候,唐玄宗正在3000里外的华清池 ,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这就在事发6天以后,唐玄宗就被信使告知,发生了叛乱。
而唐玄宗第一时间知道“安史之乱” ,便要归功于信使的“八百里加急” 。可见,在唐朝,这种八百里加急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遇到紧急战况的时候。
还有一次是用“八百里加急 ”运送荔枝。相传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 ,为了取悦杨贵妃,唐明皇李隆基就不惜动用了“八百里加急”,专门给杨贵妃送荔枝。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快递了 ,据说杨贵妃收到荔枝,这荔枝上的露水还没有干 。杜牧曾写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描写了这运荔枝的场景。
“八百里加急”的弊端
实际上 ,仅仅靠人马一天行八百里,已经是达到了极限 。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人 ,这些人可都是朝廷的信使,从这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信使是非常辛苦的。风吹日晒还要适应马奔跑的颠簸 ,到了驿站,就已经累得不像样,这对人的身体是一种无形的创伤。
此外还有生命危险 。在古代,但凡八百里加急就是非常紧急的状况 ,所以一路要喊话清理通道,那就给地方的卧底带来了可乘之机,万一这些卧底躲在暗处放冷箭 ,那重要的信件就会被劫去,信使也会一命呜呼。这些还是小事,如果耽误了战机和军事情报 ,那国家可就面临灾难了。
为了保证“八百里加急 ”的成功率,朝廷还制定了很多制度 。在唐朝,就规定了在驿站的工作人员 ,如果没有好好喂马,或者减少了马的数量,就要杖责八十。如果偷懒休息 ,被发现了还会面临处死。可见“八百里加急”的重要性,在古代,因为“加急送信”累死的马和人不在少数 。
现在的“八百里加急 ”
随着社会的发展,八百里加急已经在清朝慢慢取消 ,主要是因为汽车和电话的出现,已经不需要人马去送信了。如果放在现在,这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从河南到内蒙的直线距离 ,如今的快速就可以轻松达到,甚至我们坐高铁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送过来。
其实,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已经非常快了 ,结合时代对比,古代的“八百里加急”足足比现在的快递快了几倍。不过仔细一想,那都是古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那些信使不管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都要骑马奔波 ,还要保护信件的安全,是极其不容易的 。
如今,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仅仅一两天的运送时间 ,还要嫌弃快递走得慢,恨不得刚买的衣服瞬间就飞到自己的身边。对古人来说,想要和远离家乡的亲人见一面甚至说一句话都非常地奢侈 ,更不要说从远处运送东西了。
想想那些古代进京赶考的学子,一走就要走几个月的时间,实在太可悲了 。难怪木心先生都说:从前车马慢 ,书信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啊,等到对方的书信回过来 ,自己可能都白发苍苍了,哪有时间再去爱另一个人呢?
1. “一直很喜欢”用文言文怎么说
一直很喜欢,五个字 ,三个部分,分解为一直、很、喜欢三个词语,分别是时间副词 、描述性副词、动词。
“一直 ”可以直译为“甚久”“久矣”“良久 ” 。
“很”可以直译为“甚”、“殊” 、“良 ”、“颇”、“绝”、“最 ” 、“极”、“尤”。
“喜欢 ”可以直译为“欣悦”、“思慕” 、“好(四声) ”、“羡”、“说(悦)” 、“爱 ”
所以可以自由组合,举例来说 ,“尤欣悦久矣”、“颇思慕良久”。
翻译都需要朝着信、达 、雅的目标去努力,题主可以自由组合,直至你想达到的押韵或者韵脚 ,与上下文呼应 。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 ,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 ,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 、音律工整 ,包含策、诗、词、曲 、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 ”,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 ,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本文来自作者[冰双]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14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冰双”!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很快怎么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在诸多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描写飞马传书的情节。那些官人往往骑着铁骑,策马扬鞭,路过之地必然灰尘四起,同时嘴里喊道:闪开,八百里加急!挡路者死!每当此时,周围的人会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