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料方面看。蔡伦利用植物纤维 ,主要是废弃的麻料和树皮作原料,以此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
《后汉书.蔡伦传》说,“伦乃造意 ,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其中,麻头、敝布 、鱼网这三种都是麻类纤维。所说麻头,是指废旧绳头或纺织的下脚料;敝布 ,是指麻布类的破布旧衣,因为古代衣服一般用麻布;鱼网,是指不能再用的破旧鱼网,古代织鱼网用的是麻线 。所以这三种 ,都是麻类纤维中的废弃物。蔡伦发现这些废弃之物,其实比新的麻料更利于造纸。
树肤,就是树皮 ,这里是指谷树皮 。中国的谷树,南北各地都能生长;现在的学名是构树,古人又称楮树。谷树皮的纤维 ,比麻类要细得多,而且强度更高。从蔡伦开始,谷树皮成为制造优质纸的上佳原料。古人因此称纸为“楮先生” ,或“楮” 。但是,谷树皮所含果胶和木质素,比麻类要多数倍 ,因此加工的难度特别大。除谷树皮外,桑树皮也是较早用于造纸的上等原料,不过有关蔡伦的记载中未见。由于谷树皮加工难度大,蔡伦照理应该在麻料造纸取得突破以后 ,才能进而使用谷树皮 。
从“伦乃造意 ”数字可以推知,以麻类纤维为原料并非蔡伦创造,以废弃麻类纤维和谷树皮为原料乃是蔡伦的创造。着眼于利用廉价的植物纤维造纸 ,由麻类就可能进而想到谷树皮或其它树皮。
从加工方面看 。蔡伦针对植物纤维这种原料特点和手工作坊生产的要求,以赋予产品以优异性能为目标,设计自己的工艺过程。
蔡伦是在手工作坊中生产纸 ,其加工工艺,可参证刘熙《释名》中的话:
中常侍蔡伦锉故布,捣、抄作纸。
不少科技史学者认为 ,《释名》中“锉”、“捣” 、“抄 ”这三个与手工有关的动词,大体代表蔡伦的加工工艺过程 。考《释名》作者刘熙,是东汉末年北海郡(郡治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人 ,其时其地与蔡伦都较近,其说较为可信。再如,惠栋《后汉书集解》引《晋书》亦云:“蔡伦锉、捣故布、网,抄作纸。”又如 ,魏张揖《古今字诂》云:“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锉作帋 。”西晋张华《博物志》云:“蔡伦始煮树皮以造纸。”这些较早的文献记录,内容都很接近,无矛盾而可互作补充。综合这些记载 ,可说明蔡伦造纸的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1.切料与脱胶 。
《释名》 、《古今字诂》等所说的“锉 ”,是切断或砍碎的意思。据《说文》:“锉,折伤也。”《玉篇》:“锉 ,斫也 。”锉,在今天造纸工艺中大致就是切料。
造纸原料,经常因其过长而不能加工;特别是麻类 ,其纤维过长,不切成细料,无法加工成合格的纸。所以 ,破布旧衣、鱼网、 树皮,这些原料无不需要切碎 。切料,可以切断原料中的纤维,使纤维长度符合造纸的要求。这既是方便脱胶 ,又是为了进一步加工。
张华《博物志》说:“蔡伦始煮树皮以造纸 ” 。树皮造纸为什么要“煮”?原因是树皮不煮不便脱胶。这个“始煮”,证明蔡伦首创革新了造纸中的脱胶工艺,这也说明他具有自觉重视脱胶的科技观念。
脱胶 ,至今仍是造纸的必要工艺之一 。脱胶的目的,是使麻料或树皮中的果胶和木质素,与其中的造纸纤维分离开来。古代分离的方法 ,一般是在脱胶完成之后,到流动水中去反复漂洗。造纸纤维以纯净而不含杂质为上,因此脱胶以彻底为好。麻料的脱胶 ,是中国古人的常识 。《诗经.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这沤麻,就是利用生物发酵方法脱胶。利用麻类纺线织布 ,事前必经沤麻,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所以,蔡伦用麻料造纸,脱胶时只需沿用这沤麻的办法就行。蔡伦首先发现谷树皮的纤维 ,是造纸的上佳原料。但是,树皮脱胶的困难比麻料大得多,因此蔡伦进而发明用“煮树皮”的办法脱胶 。民间沤麻 ,有加草木灰等碱性物料的方法,以加速脱胶。蔡伦既有自觉重视脱胶的科技意识,理当沿用此法 ,然而无记载可考。在造纸工艺中,“煮”的目的是通过加温,使原料脱胶变得既迅速又彻底 。再经过漂洗 ,就能获得不含杂质的纯净造纸纤维。
通过切料和脱胶,以获取合格的和纯净的造纸纤维,这是提高纸张性能的关键工艺之一。
2.舂捣纸浆 。
文献中一再提到 ,蔡伦在造纸中使用了“捣 ”的方法。这个捣,就是舂捣纸浆,与今天造纸行业的打浆是一个意思。
史籍记载,蔡伦舂捣纸浆的工具是石臼。晋代罗含《湘州记》:“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 ,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 。”南朝宋代盛弘之《荆州记》:“枣阳县一百步许蔡伦宅,其中具存臼 ,即名蔡子池。”这种石臼,本是汉代早就有的舂米工具。汉代石臼舂米的动力,有人力 、畜力、水力等 。蔡伦用石臼舂捣纸浆 ,按理说也能利用畜力和水力。史籍中常把舂纸臼作为蔡伦造纸的标志,看来舂捣纸浆的技术,或者是蔡伦首创的 ,或者是在他手里成熟的。这在造纸技术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
蔡伦舂捣纸浆,与现在造纸厂的打浆,科技上的原理是一样的。对于蔡伦的舂捣 ,造纸科技史作如此评价:
舂捣即机械打浆,是使纤维能相互缔结成纸页的关键工序。……(舂捣以后的纤维)脱水干燥后即形成纤维交织而具有强度的纸张 。鉴别出土类麻絮还是纸张,要看它是否经过打浆。机械打浆是造纸过程中耗费较多动力的工序,蔡伦用舂捣方法解决了这一关键而取得成功。
植物纤维的切料和脱胶 ,这在造纸工艺中是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仅此还不能造出合格的纸张。未经舂捣的纤维,经脱水干燥后不可能紧密地交织起来 ,结果纤维松散,缺乏必要的强度。在此情况下,虽可使纤维经叠压而成薄片 ,成为纸状之物,然而由于纤维松散,经不起卷与折 ,而且渗水性强,造成无法下笔书写。造纸纤维只有经过充分的舂捣,才能使纤维在脱水干燥之后 ,彼此紧密有力地交织起来 。由此形成的纸页,才可能表面细腻,具有必要的强度,具备适当的吸水性能 ,成为可以书写而又经久耐用的纸张。所以,有了造纸纤维而未经充分舂捣,不可能造出合格的纸张。古代文献中一再强调蔡伦造纸中的“捣 ” ,原因在此 。
舂捣纸浆是蔡伦制造合格纸张和提高纸张性能的另一关键工艺。
3.抄纸与纸药。
东汉刘熙《释名》所说“捣、抄作纸”的“抄”,就是至今造纸行业仍旧沿用的名称 抄纸 。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抄纸所用工具是抄纸帘。经过充分舂捣的纤维,均匀地浮悬在水中 。用抄纸帘从这水中抄捞纤维 ,纤维在帘上很快滤水,进而成为湿纸页,再待干燥以后就是纸张了。据说蔡伦以前的人 ,用坏丝绵所造絮纸,可能已经使用近似抄纸帘的一类工具。许慎《说文解字》(十三)释“纸”为“絮一苫也 ” 。许慎所说纸,是絮纸。这“苫” ,即草苫子的苫,就是草编的帘子,另有人说是用茅草编的帘子,人们用它在水中捞抄坏丝绵纤维而成絮纸。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 ,这“苫”,乃0之误,进而释为竹帘子。书史专家刘国钧教授赞成段说 。这些意见是有益的。不过 ,抄纸帘可以是草编,也可以是竹编;或许北方多用草编,南方多用竹编。对抄纸来说 ,不论草编还是竹编,对抄纸帘的共同要求是,在水中能均匀地抄捞纤维 ,且能迅速地过滤帘上纤维中的水份 。那么,蔡伦是否使用抄纸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仅是《释名》,《后汉书集解》所引《晋书》也说蔡伦“抄作纸 ” ,这“抄”一定是指使用抄纸帘的抄,此外别无可能。蔡伦的抄纸帘,与许慎所说“苫”等很可能有联系,大概经过了改进革新 ,具体情况已不可知 。
在抄纸工序中,另一重要工艺是使用纸药。古代的纸药,是从某些新鲜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粘滑液汁。造纸纤维经舂捣以后 ,成为纸浆 。纸浆之中唯有加进了纸药,才可以使纤维均匀地浮悬在水中,不产生聚积沉淀现象。纸药的奇妙作用是:一 ,促使抄纸帘抄捞的纤维,在帘上分布均匀,以免纸张厚薄不匀;二 ,使湿纸页经叠堆在一起,再经压榨脱水之后,彼此不会产生粘连现象 ,仍能够一页一页地分页揭开。因此,有抄纸帘而无纸药,无法连续不断地抄纸 。日本纸史专家山下寅次教授 、秃氏佑祥教授等中外学者都认为,纸药是蔡伦发明的。此说可信。因为不用纸药 ,就不能解决纸坊手工生产的不间断性。如此生产一张两张样纸未尝不可,若要不间断地进行连续的手工生产,却是非用纸药不可 ,此外不存在第二种方法 。据文献记载,自蔡伦发明“蔡侯纸 ”,立即出现“天下莫不从用”的局面 ,从此朝廷开始供应官员所需纸张,全国文人纷纷用纸抄书写信。要是东汉的纸坊尚不使用纸药,生产数量必定非常有限 ,怎能出现“天下莫不从用”这种热闹局面?怎能基本满足全国之需?因此,自蔡伦开始的东汉纸坊非用纸药不可,此外别无它法。纸药问题 ,理应是蔡伦在尚方的纸坊生产中解决的 。这是推论,相信是合理的推论。
抄纸帘与纸药相配套的抄纸,为纸坊中连续不间断的手工生产,提供关键性技术。
综上所述 ,蔡伦的造纸工艺路线,包括原料与加工过程两部分,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 。靠这套生产工艺 ,在作坊中生产出合格的纸张 “蔡侯纸 ”。其中,需要从科技上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降低产品成本;二是保证产品性能及质量;三是在纸坊中实现连续不间断生产。诚然,蔡伦不可能不继承借鉴别人的科技成果 。但是 ,足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在蔡伦以前并不存在。因此,这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 ,是蔡伦自己的发明创造。
本文来自作者[傲芙]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20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傲芙”!
希望本篇文章《蔡伦具体如何发明纸》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从原料方面看。蔡伦利用植物纤维,主要是废弃的麻料和树皮作原料,以此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后汉书.蔡伦传》说,“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其中,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