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朝末代皇帝
胡亥 ,嬴姓,赵氏,名胡亥 ,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 ,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秦始皇之所以称为始皇是想让自己的帝业“以我为始,承袭万年” ,可是仅仅传到第二世就灭亡了 。秦二世胡亥是被自己的宦官赵高杀死的。
二、汉朝末代皇帝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 ,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 ”,初封渤海王 ,后改封陈留王。
汉献帝是大汉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一直到被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退位 。
三、隋朝末代皇帝
隋炀帝杨广 ,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 ,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在第二世的时候灭亡的。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开挖大运河就是他干的 ,虽然开挖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隋炀帝因为各地起义不断,最终被迫自杀。
四 、唐朝末代皇帝
唐哀帝李柷 ,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乾宁四年(897年) ,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 ,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柷即位 。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 ,年仅17岁。最后被人毒死。
五、北宋末代皇帝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其实北方的末代皇帝应该是宋钦宗 赵恒 ,宋徽宗末年金兵南下攻打开封,宋徽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自己逃到了杭州。
六、元朝末代皇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顺帝),明宗长子 ,(1333-1368)年在位,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 ,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 。
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元文宗、元宁宗相继驾崩后 ,妥懽帖睦尔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 。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 ,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
七 、明朝末代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汉族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李自成攻破京城以后,崇祯帝杀死妻儿后吊死在九宫山。
八、清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
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宣统皇帝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君主 ,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12年2月,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六岁 。1932到1945年间,他被日本关东军蛊惑欺骗 ,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当时的身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 ,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
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他是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最后成了新中国改恶从善的典型 。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他无疑是失败者,但他的每一步失败都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他最终也成了自豪的中国人民中的一员。
参考资料:
古代王爵封号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 ,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 、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 ,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 、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 、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 、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 ,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 ”。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 。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 ,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 ,被称为“古英巴鲁图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后 ,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 ,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 ,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 ,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 、“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 ,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 ” ,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 ,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 。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 ,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 ,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 ,共8王 。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 ,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 。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 ,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 。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 ,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 ,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 ,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 。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 ,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 ,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 。岳托作战勇敢 ,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 ,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 。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 、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 ,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 。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 ,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 ”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 ,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 ,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 ,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 。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 。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 。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 、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 ” ,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 ,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 ,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 ,“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 ,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 ,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 。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 ,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 。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中国古代的爵位分为几个等级呢?
晋至明的国王(亲王)爵的名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 ,传统上以以“秦、晋 、齐、楚 ”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鲁、赵 、魏、梁、燕、代 、陈、韩、宋 、吴、越”等一档次。
此外后来设立的省、州名也有用来作为国王 、亲王封号的 ,例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 。此外也有把两个国名合二为一的二字国王 ,例如“吴越国王”,此属特例。
宋景佑三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等评定三等国名。
历经两宋,但凡亲王即位为帝后 ,该封国不予封,大国:赵、晋(太宗)、韩(真宗 、钦宗)、梁、宋 、升(仁宗)、益、蜀(高宗);次国:曹、庆(仁宗) 、寿(真宗)、潞、定(钦宗) 、延;
小国:舒、英(宁宗)、观 、滑、康(高宗)、颍(神宗) 、光(神宗)、宁、襄(真宗) 、均(哲宗)、嘉(宁宗)、端(徽宗)、恭(光宗) 、建(孝宗);以上不封 。
秦、齐、魏 、燕、楚、鲁 、陈、吴、越 、夏、商、周 、汉、唐、徐、冀 、雍、扬、益 、镇、邓、邠 、兖、荆、郓 、凉以上为大国;卫、郑、蔡 、许、代、瀛、岐 、随、邢、泾 、广、福、华 、宿、密、苏 、相、婺以上为次国;江、滕 、向、黄、纪、谯 、原、弦、祁 、郐、耿、介 、道、酆、蒋 、
箫、郕、谭 、霍、夔、莱、郇 、鄅、郯、笍 、薛、郧、莒 、鄣、罗、郜 、鄎、戴、桐 、遂、管、沈、虞 、应、息、任 、崇、荥、扈 、濮、巢、观 、安、申、虢 、邾、杞、贾、郐 、?、巴、夷 、谷、顿、麋 、黎、葛、蓼 、项、聃、茅 、胙、庸、鄀、牟 、权、甘、祭 、尹、温、毛 、樊、成、
单 、刘、巩、鄘 、韦、鬲、杜、吕 、皖、留、邰 、鄠、郿、焦 、宛、酂、穰 、叶、郢、鄢 、湣、剧、费、缯 、郚、陇、范 、程、鄱、鄃 、潘、涪、辽 、赢、绛、汲 、梧、轵、营、翕 、秺、蔺、易 、鄗、洮、昌 、翟、陆、淄 、卞、纶、卢 、翼、邹、房、褒 、沛、邳、彭 、窦、鄂、邺 、蓟、
汧、沔 、沂、肃、岷 、郳、鄯、莘、顺 、渝、郫、蒲 、酅、丰、棣 、仪、怀、永 、盛、济、信 、义、睦、丹、恩 、简、忻、韶 、循、愿、雅 、通、虔、资 、昭、钦、珍 、溆、集、和、衡 、会、抚、岳 、袁、桂、蕲 、沣、深、洋 、鄜、琼、茂 、衢、澶、德、吉 、景、郴、博 、贺、惠、润 、
秀、邗、颌 、郃、潜、庐 、泽以上为小国。?
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 ”、“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 、“成都王 ”等 ,常山、长沙、中山 、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 、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 。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 ,加在“和硕亲王 ”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 ” 、“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二字王一般用于地位比“国王”“亲王 ”较低的“郡王” ,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 、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 、中山、定陶、渤海 、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
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 。
扩展资料
一字王,指封号为一字的王爵。一字王为国王及亲王 ,国名基本上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一般以“晋、秦、齐 、楚 ”四个封号最为尊贵。
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其中晋王最为尊贵,称帝数量最多 ,如晋王李克用,晋王杨广等 。接下来是“周、鲁、赵 、魏、梁、燕 、代、韩、宋、吴 、越”等一档次,后世王朝的国号也大多来源于这些封号。著名的一字王有魏王曹操、秦王李世民等。
较一字王地位仅次的为二字王 ,一般用于地位比“国王”、“亲王”较低的“郡王 ”,如“常山王 、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 、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 、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 。
一、二字王的区别从晋朝延续到明朝 ,清朝的规则与前代有所不同,因为其用美字封王,故出现了二字亲王 、一字郡王。
百度百科:一字王
1、周朝:分为公、侯、伯 、子、男五等爵 ,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 ,置卿、大夫 、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 、唯受命于诸侯。
2、秦朝: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 ,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 ,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 ,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 ,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 ,即赐爵一级。秦朝 、汉朝沿用此制。
3、曹魏: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 、公、侯、伯、子 、男、县侯、乡侯 、关内侯 。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 ,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 、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 ,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 、小者县 。
4、两晋: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 、侯、伯、子、男 、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 、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 、开国子、开国男、乡侯 、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5 、隋朝: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 、县公、侯、伯 、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 、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6、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 、郡王、国公、郡公 、县公、县侯、县伯、县子 、县男 。国公以下 ,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 ,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7、元朝:王爵唯皇族 、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 。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8、清朝:宗室爵共十四级,乾隆十六年定制 ,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作者[雨灵]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95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雨灵”!
希望本篇文章《中国各朝代末代皇帝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秦朝末代皇帝胡亥,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秦始皇之所以称为始皇是想让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