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摇滚
它是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白人乡村音乐相融合的一种音乐形式 ,以吉他 、贝斯、鼓为主 。
2、流行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 、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 ,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 ,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3、爵士
爵士乐成形时间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 ,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
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爵士乐的演唱利用无意义的“衬词 ”在即兴的规则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爵士唱法 。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复杂多样,特别是跨小节的连续切分经常将原有的节奏整小节移位 ,造成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移感。
4、民谣
民谣唱法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的演唱形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根据古老的传统民谣改编的曲目;另一种是按照传统民谣风格创作而成的创作民谣。不管是哪种倾向 ,在演唱上都保留了传统的民间叙事歌(Ballad)的特征 。
演唱并不过分讲究声乐技巧,主要以自然声为主;由于民谣的旋律相对较为平稳,这一点决定了民谣唱法浅吟低唱的特征。同时,民谣的题材大部分都是叙述性的主题 ,就像两者之间相相互交谈的口吻,这一点也决定了民谣的演唱不可能大声。
介是有一个概念是不能混搅得,浅吟低唱并不代表懒散无力 ,声音的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气息更应该自然流畅,只是语气不需过分夸张.就像说话一样 ,夸张的语气一般很少出现在实际生活中 。
5 、轻音乐(纯音乐、新世纪)
轻音乐的种类较多,它包括一般的生活歌曲、抒情歌曲 、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还包括一些轻歌剧、圆舞曲 、小型管弦乐序曲、小夜曲 ,以及部分管弦乐曲小品、**歌曲 、舞蹈音乐等。轻音乐的风格和特色,较之其他音乐形式更为轻快活泼,富有风趣 ,特别是它的曲调格外动听。
一些交响乐、管弦乐、大合唱等作品,在手法上往往要借用和声、配器 、复调等技术手段的帮助,而轻音乐除此以外,更重要的还要靠旋律的优美来完成 。
因此 ,轻音乐对于曲调优美轻快的要求,比其他音乐形式更为严格。一首抒情歌曲应该是优美委婉的;一个圆舞曲必须节奏鲜明,音调悠扬 ,一个诙谐的歌曲要给人们以欢乐愉快的感染,一首讽刺歌曲,应该是辛辣犀利的。这些轻音乐独具的表现特色 ,也就形成了它自身的风格。
6、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造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 ,具有永恒的意义 。“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 、简洁和精致的概念。
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征。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流畅的旋律,屏弃复杂的对立手法,让旋律听起来更为润滑;伴奏部分通常都很清淡 ,通常用低音来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对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 。
7、民乐
民乐就是指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 、吹竽、鼓瑟、击筑 、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 ,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 、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
阿炳的故事
民间音乐就是指的是一般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 、音乐曲调的变易性(包括地域性变易、内容光焕发性变易、审美性变易 、即兴性及偶然性变易)等特点。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 、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 ,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 ,宋代的细乐 、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 ,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 。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 ” ,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 、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 ,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 。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 。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 、联缀体、综合体等 ,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 。“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 ”的结构成倍扩充 ,同时作加花装饰。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 、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 。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 、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 。乐器改革方面 ,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 、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概念。1840年以前,所谓中国音乐就是指中国传统音乐 。鸦片战争以降 ,西学东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术和基础理论以后 ,借鉴或按照那种技术和理论创作出来的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样,“中国音乐 ”一词的含义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现代汉语中 ,“中国音乐”便不仅是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音乐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为了把作为“国粹”的音乐和接受西方影响后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加以区别,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 ,人们便用“国乐 ”来认指从古代传承下来的 、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而用“新音乐”来认指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 。陈洪先生在《国乐的定义》一文中指出“在闭关自守的时代,乐便是乐 ,无所谓中西;海禁开,‘西乐’来,才有人给它起个称号,叫做‘中乐’ ,籍以区别于‘西乐’;和用‘中文’、‘中画’、‘中医’等名词用以区别于‘西方’、‘西画’ 、‘西医’等一样……于是、‘国文’、‘国画’ 、‘国医’、‘国术’等名称乃相继出现,‘中乐’也便改成了‘国乐’ ”[②]。可见,中国传统音乐是和中国新音乐相对的一个概念 ,它和新音乐相辅相成,也是相反相成的。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
■瞎子阿炳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
■《二泉映月》已成绝唱
1950年夏天 ,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 ,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 ,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 ”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 ,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 ,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 ,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 ,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间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 ,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 ”,擅长演奏二胡 、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 ,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 ,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 ,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 ,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 、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 ,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 ,创作、改编 、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 。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唱了《前走狼 ,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式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龙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
他的《寒春风曲》音调与《二泉映月》相近 ,在明亮音区的演奏更显得活泼流畅、舒展宽广,展现了充满活力的世界;他传谱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取材于十番锣鼓曲中的《将军令》,音调铿锵有力,表现了热情奔放的情绪 ,使人陶醉于“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是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传授的琵琶曲,曲中展示了威严端庄,富于动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龙船》源自江南民间套曲 ,表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欢快热烈场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这些作品中,无不显示出华彦钧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中 ,以《二泉映月》的影响最为广泛。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 。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 ,经过反复演奏 、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 、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 ,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 ”或“自来腔” 。在1950年夏天,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 ,定名为《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 、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 ,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二泉映月》《渔礁问答》《高山流水》《平湖秋月》《汉宫秋月》《空山鸟语》《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 ,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民乐之代表。《彩云追月》。早就见于清代广东粤音曲谱,其轻快独特的风格,对小生活写景抒情的诗情画意的描写 ,是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 。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他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渔礁问答》。是一首古琴曲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民乐在历史的长廊里 ,绝对是拿得出手的一件瑰宝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 、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 、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 ,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 、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 ,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来自作者[海雁]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9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海雁”!
希望本篇文章《六大音乐风格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摇滚它是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白人乡村音乐相融合的一种音乐形式,以吉他、贝斯、鼓为主。2、流行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