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 关于描写投笔从戎的诗句(《后汉书班超转》中描写投笔从戎的语句)
2. 关于投笔从戎典故的诗句
3. 关于投笔从戎的诗句诗句
关于描写投笔从戎的诗句(《后汉书班超转》中描写投笔从戎的语句) 1.《后汉书 班超转》中描写投笔从戎的语句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 ,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 ,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 ,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 、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 ,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2.关于将士从军的诗句
关于将士从军的诗句:
从军行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
三面黄金甲 ,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
张玉娘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
书角吹杨柳 ,金山险马当。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 。
一卷旌收千骑虏 ,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3.急,关于放下笔投身军队诗句
1.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李贺
2.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杨炯
3.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高适
5. 班超投笔气如山 ,万里封侯出玉关。《过安南西贡有感》黄遵宪
6. 白璧皆言赐近臣, 布衣不得干明主 。《别韦参军》高适
7.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送董判官》高适
8.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岑参
9.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送祁乐归河东》岑参
10.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高适
11.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宿温城望军营》骆宾王
12. 丈夫三十未富贵 ,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岑参
13.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送告八--从军》孟浩然
14.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
关于投笔从戎典故的诗句 1.“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 ,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 ,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 ,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 ,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 、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 。
2.投笔从戎的典故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 ,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 ,而涉猎书传 。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 ,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 ,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 ,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 ,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这是出处 。
3.投笔从戎典故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 ,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
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 ,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 、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
扩展资料: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 ,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意思是: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 ,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 ,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 ”的经过 。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小可兀自弃文就武 ,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 ,难复前职。”
示例: 于是童子以读书为至苦,就学校如就囹圄,对师长如对狱吏 ,恒思半途废业,弃文就武 。
反义词:
解甲归田
解甲归田是一个汉语成语,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硬质防护服。脱下军服,回家种地 ,指战士退伍还乡,现亦可引申为下岗。
出自: 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 ,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
意思是:孙叔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 ,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示例:方明将军解甲归田十多年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4.“投笔从戎 ”的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
班超 ,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 ,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 ,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 ,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 ,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一天 ,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 ,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 ,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 ,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杀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 ,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 ,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 ,施展抱负的行动。
5.投笔从戎的典故
成语“投笔从戎”意即弃文从武,放下笔杆参军,这典故就出在西域名将班超身上 。
班超(公元前32—102年) ,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只好给官府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十分辛苦。有一天,他把笔往桌上一丢,感吧说:“唉!大丈夫如果做不出别的大事业 ,也应该像张骞那样到边疆去为国家创业立功啊!怎么能安闲地和笔砚打一辈子交道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是东汉初军中切需用人之时 。汉明帝招募勇士,班超真的“投笔从戎 ”了 ,居然被任命为假马司。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在蒲海旁,“多斩首虏”,大获全胜 ,因而受到窦固的赏识。
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 。出关后 ,首先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关头鄯善国。用智打败了匈奴使之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当即表示脱离匈奴,归附汉朝。窦固把班超等人功劳具表上奏朝廷 ,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 。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班超也就在疏勒建立了从事活动的根据地。
公元94年 ,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 、危须和尉犁,西哉全境再次统一于东汉 。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 。
6.投笔从戎的典故
你好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下面是典故,希望对你有用。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 ,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 。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 ,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 ,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 ,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 ,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 ,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 ,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 ,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 ,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公元73年 ,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 ,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 ,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7.关于投笔从戎的故事
主角是班超
具体见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 ,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 ,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 、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 ,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 ,为国家奉献自己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 ,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 ,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 ,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关于投笔从戎的诗句诗句 1.含有投笔的古诗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祖咏《望蓟门》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魏征《出关》 垂泪方投笔 ,伤时即据鞍。
——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王粲暂投笔,吕虔初佩刀 。——杜牧《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 怀铅惭后进 ,投笔愿前驱。——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平生怀伏剑,慷慨既投笔。
——刘希夷《从军行》 投笔尊前起,横戈马上辞 。——张说《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 狂来纸尽势不尽 ,投笔抗声连叫呼。
——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钱起《送崔校书从军》 。
2.《后汉书 班超转》中描写投笔从戎的语句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 ,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 ,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 ,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 、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 ,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其一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 。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 ,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 ”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 。其中“花枝”高昂 ,“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 ,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 ,于此小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 ”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 。“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 ,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真是美不胜收 。小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 ,落红满地。“小怜 ”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 、惜春,也是自伤自悼 。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 ,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 ,不免悲从中来。“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 。“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于春风 ,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 ,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 ,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嫁 ”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 ,越发显得悲苦酸辛 。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 ,已是花残“人老 ”,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 ,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 ,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小多得的抒情佳品。
其四
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 ,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 。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 ,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 ,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 。
其五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 ,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 ,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 ”,犹如悬流飞瀑 ,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 ,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 ,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 ,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 ,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 、战乱不已的局面 ,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 ,保卫家邦 。“何不 ”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 ,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小以才学入仕 ,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 ”字 ,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 ,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 ,杀敌建功不小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 ,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 ,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 ,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 ,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 。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其六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 ,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 。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像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 ,曾把自己比作“汉剑 ”,“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 。小是 ,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 ”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 ,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 、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 ,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 ,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 ,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 。“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 ,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 ,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 ,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 ,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 。末句的“文章 ”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鱼葺鳞以自别兮 ,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 ”即秋风) 、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 。首句叙事兼言情 ,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 ,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 ”一词,暗点兵象 ,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 ,见出文心之细 。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 ,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其七
这是一首述怀之作 。前两句写古人 ,暗示前车小鉴;后两句写自己,宣称要弃文习武,易辙而行。首句描述司马相如穷愁潦倒的境况。这位大辞赋家才气纵横 ,早年因景帝“不好辞赋”,长期沉沦下僚,后依梁孝王 ,厕身门下,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梁孝王死后,他回到故乡成都 ,家徒四壁,穷窘不堪 。(见《汉书·司马相如传》)“空舍 ”,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李贺以司马相如自况,出于自负 ,更出于自悲。次句写东方朔 。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见世道险恶,在宫廷中 ,常以开玩笑的形式进行讽谏,以避免直言悖上。结果汉武帝只把他当作俳优看待,而在政治上不予信任。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诙谐取容,怵惕终生,东方朔的遭遇是斯文沦丧的又一个例证 。诗人回顾历史 ,瞻望前程,不免感到茫然。三 、四句直接披露怀抱,借用春秋越国范蠡学剑的事迹 ,表示要弃文习武。既然历来斯文沦丧,学文无用,倒不如买柄利剑去访求名师,学习武艺 ,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 。诗人表面显得很冷静,觉得还有路小走,其实这是他在屡受挫折 ,看透了险恶世道之后发出的哀叹。李贺的政治理想并不在于兵戈治国,而是礼乐兴邦。弃文习武的违心之言,只不过是反映理想幻灭时痛苦而绝望的反常心理 。这首诗 ,把自己和前人揉合在一起,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把论世和述怀揉合在一起 ,结构新奇巧妙。诗歌多处用典。或引用古人古事据以论世,或引用神话传说借以述怀。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四句一气呵成,语意连贯,所用的典故都以各自显现的形象融入整个画面之中,无今无古 ,无我无他,显得浑化蕴藉,使人有讽咏不尽之意 。
其八
南园的春天 ,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 ,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 ,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 ,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
其十
李贺曾得到韩愈的推重和相助,但仍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抑郁心情,无心苦吟 ,打算写字消遣,年老时做一个渔翁了事。
其十三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诗人以诗作画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 ,旖旎动人。首二句写晨景。夜雾逐渐消散,一条蜿蜒于绿树丛中的羊肠小道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 。路边的蒙茸细草沾满了露水,湿漉漉的 ,分外苍翠小爱。诗歌开头从林间小路落笔,然后由此及彼,依次点染。显然 ,它展示的是诗人清晨出游时观察所得的印象 。三、四句写白昼的景色。诗人由幽静、逼仄的林间小道来到空旷的溪水旁边。这时风和日暖,晨露已_,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 ,白花花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层雪。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诗人沿途所见多是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田园 。到了这里 ,眼前忽地出现一片银白色,不禁大为惊奇。惊定之后,也就尽情欣赏起这似雪非雪的奇异景象来。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 ,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 、无奈之感 。
关于“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易松]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915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易松”!
希望本篇文章《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