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56枝花 。除了主体民族——汉族之外 ,还有55个法定少数民族散落在祖国各地。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除了人文环境和自然风景具有特色之外,还各自拥有着许多本民族的鲜明特征,民俗传统 ,特色饮食和节庆,以及手工非遗文化会值得我们一一去探访。
五天的福建最美乡村游,最后一站 ,乐玩君来到屏南县的巴地村,这是一条畲族行政村。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畲读音为(She),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畲为“刀耕火种 ”的意思,为民族为散居,主要分散居住在福建的深山里面 。
航拍下 ,巴地村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而建,村内民居建筑基本都保持了典型的明清风格。
现在春天 ,巴地村里面的乡间小道上,都开满了各式争相斗艳的鲜花。
阳春三月,这里的桃花也进入了盛花期,大面积的桃花林在山间绽开 ,非常好看 。
未婚的朋友,来折支桃花,为自己祈求一个桃花运吧!
除了桃花 ,还有黄澄澄的油菜花,也是春天的主角。
这不,连日的好天气 ,蜜蜂们也纷纷出动,前来采集花蜜。
这
里的木兰花沿河边而种,主要有两种颜色 ,一种是粉红色,另一种就是白色了 。
据记载,畲族的先祖蓝氏第二十二氏(禄房)巨富公在宋景炎三年( 1278 ) ,从古田富达村迁居巴地,娶黎十娘为妻,开创基地,繁衍生息。
巴地村距今又超过600多年 历史 了 ,村内有古井 、古树、溪边亭、各宗佛像,观音菩萨庙等处处畲族人文景观。
古村建筑景观可以概括为“一祠二亭三桥横,四树五井六洋连 ,七潭八岗九垅宽,十佛百户千万年” 。
其中必打卡的就是一座建筑是巴地桥。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清代道光六年重修扩建 ,现在主要木质建筑都清代的遗留的。
整座桥的桥基为石头砌筑,桥面则是以杉木原料修建的木拱桥 。
有500多年 历史 的文昌阁现在仍然香火鼎盛。
村庄仍保留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漫步在巴地村里 ,可以看到很多家门口晒的老人,和他们聊聊家常,也是挺好的。
小Tisp:
交通:
巴地村距海西屏古联络线高速入口 4 公里 ,从福州自驾2小时车程,很适合周末古村二日游。
地址: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海西屏古联络线高速入口 4 公里附近
门票:
无论是巴地村,还是漈下村,都是免费的 , 旅游 集散中心有设卫生间和免费停车场 。古村没有商业化,很值得一游。
游玩建议:
它离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村漈下村相隔也6公里,两个景区可以联在一起同游 ,安排一天时间就可以。
巴地村的畲民依然传承着千古未变的畲族民俗文化,留言告诉乐玩君,你想来这里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吗?
一、基本村情 。洋后村是洋后镇集镇所在地 ,距南平市区62公里,距省城福州18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 ,598户,2558人,总劳力1211人,其中外出务工527人。土地总面积21874亩 ,其中耕地面积1440亩 。山林地18572亩,其中毛竹林3828亩.
二 、当地特色。一、村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面广,林业资源丰富 ,主要种植杉木、松树 、毛竹等;二、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甘薯 、玉米,稻谷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85%以上。经济作物主要有种植槟榔芋、烟叶、水果 、蔬菜、食用菌等 。三、制定村民文明公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增强村民遵守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的自觉性。组建了龙灯队等民俗文化音符 ,组建了村级广场舞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三、取得荣誉 。
2004年3月被延平区委评为2003年度宣传思想先进集体;
2005年1月被延平区委评为2004年度村级党员底线跟踪管理先进集体;
2012年6月被延平区委评为2010—201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洋后村与南新村、大演村、中洋村 、坑门村、王乾村、后坪村 、大禄村、良坑村相邻。
洋后村附近有合乡公禁碑、南平茫荡山 、溪源峡谷、菖上古堡旅游景区、下洋水世界亲子乐园等旅游景点,有南平烤烟 、延平百合、龙凤汤、南平笋燕 、樟湖光饼等特产。
本文来自作者[亦丝]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8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亦丝”!
希望本篇文章《杉木洋村(关于杉木洋村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56个民族56枝花。除了主体民族——汉族之外,还有55个法定少数民族散落在祖国各地。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除了人文环境和自然风景具有特色之外,还各自拥有着许多本民族的鲜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