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 ,很多教师 、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 、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 ”“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 ,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 、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激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 、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 ”和“生生交流” 。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 、探究和感悟” 。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 ” ,“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 ”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 ”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 ,所以是口字旁;“渴 ”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
2、注重实践 ,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 、《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 ,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 、《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 、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 ,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 ” ,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 ,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 ,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 ,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什么叫教育论文
评论 ┆ 举报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 ,并不代表百度知道知识人的观点
回答:happy
新手
5月2日 11:1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 、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 、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 ,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 ,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 ,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 ,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 。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 ,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 、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 ,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 ”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 ,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 、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 。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导噬希?颐浅3?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罢嬷饕猓?偕塘俊倍?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br />
4.“你真棒 ”。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 、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 ,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
二 、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 ”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 、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 、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 ,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 ”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 、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 、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 ,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 ” ,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 、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 、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 、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
三 、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 ,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 、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 ,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 ,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 ,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 、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 、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 ,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 ,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 、更活泼 ,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 ,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 ,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服务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 ,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 ,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 ,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揪错 ┆ 评论 ┆ 举报
教育论文,顾名思义 ,“论文”是指专深而有系统的学问,是指研究、讨论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 。教育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教育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教育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教育学术论文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
撰写教育论文,积极参与教育研讨活动 ,交流经验,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普及 。教育论文的研究成果 ,可供教育界同仁分享、借鉴,共同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本文来自作者[犁沐希]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66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犁沐希”!
希望本篇文章《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反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