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 、顾全大局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得过且过,要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
这篇课文讲了寒号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睡觉或者外出玩耍,从不打算在冬季到来之前做窝 ,即使喜鹊多次劝告也当做耳旁风,得过且过 。寒号鸟也不是没有想过做窝,但是总在拖延 ,很难改掉懒惰的毛病,它存在侥幸心理,没想到会在寒风来临之际却冻死在岩缝中。
故事中寒号鸟是胸无大志的,抱着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生活 ,天气暖和就偷懒睡觉或飞出去玩,每天都在说明天垒窝,可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生活中像寒号鸟一样的人大有人在 ,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可事情往往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终止,所以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不该临时抱佛脚 。
从喜鹊身上我们还能学到勤劳的品质,它不像寒号鸟那样懒惰懈怠,而是趁着秋天天气晴朗做窝 ,有远见、有行动力。此外,喜鹊还多次劝告寒号鸟在寒冬到来前早点做窝,也是一种善良的品质。
扩展资料
《寒号鸟》故事起源
这个寓言最早并不出自中国文人笔下 ,而是佛经故事 。在佛典中,它被称为“雪山鸟”,梵文名“迦陵频伽 ”,相传栖居于雪山之中 ,鸣声极为动听,故又译为“妙音鸟”。
传说生在天竺雪山,白昼日暖不思造巢 ,夜间受冻欲死,雌鸟发誓:“寒苦逼身,夜明造巢。”雄鸟对曰:“今天不知死 ,明日不知死。何知造作栖,安稳无常身? ”人称此为“无常偈” 。但天明后它们又忘记昨夜誓愿,虚度如故。
这个故事最初的寓意并非现在世俗理解的强调抓紧人生好时光 、为将来未雨绸缪 ,佛家的真实用意在于隐喻未觉悟的世俗众生之无知,“造巢”在这里真正的本意是指“(佛教)修行 ”。
在佛教中有所谓“八寒地狱”,指八种寒冷冰冻的地狱 ,有情众生在其中皆身受不同程度的寒苦受逼,大概在地处热带的印度社会看来,寒苦是尤其难以忍受的一种痛苦 。所谓“常念众生寒苦”,也就是说 ,在佛教看来,世人皆受苦而不自知,难以忍受苦难时就想求神拜佛 ,一旦好转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得过且过。
然而在有着自身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国,寒号鸟的故事却有着与佛经乍看相似、实则大异其趣的版本 ,而且这种差异甚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了。
提到“雪山鸟”的《长阿含经》早在姚氏后秦(384-417)时便已译成汉文传入,因而中国人并非不知这一典故,但却偏重将之作为因果报应中受惩罚的形象 ,如中国佛经《佛说善恶因果经》中说:“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 。 ”此经是汉地广为流传的佛经。
后来寒号鸟的形象完全世俗化、道德化,而且变成了一个人对不同境遇起落时的态度问题 ,而不是修行觉悟的宗教议题。
百度百科--寒号鸟(小学课文篇目)
我想对寒号鸟说:寒号鸟,你不该懒惰 、得过且过,还不听喜鹊的劝告 。像喜鹊那样勤快,才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寒号鸟被冻死就是因为懒 ,从不为过冬做打算,最终因天气寒冷被冻死。通过寒号鸟的悲剧,告诫人们做人不能鼠目寸光 ,凡事都要做长远打算,也懂得了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这已经成不变的真理 。
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吹着 ,可怜的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自我说明天必须垒窝。第二天,天气很好可寒号鸟并没有垒窝 ,当晚寒风更猛了,只见寒号鸟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第三天喜鹊看到寒号鸟被冻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尽快做完 ,不要这天推明天,也不能只顾眼前的享乐,明天推后天,也不要像寒号鸟那样懒惰。
相关简介:
《寒号鸟》由杨海波、梓君、左小群朗读 。《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
通过讲述一只喜鹊和一只寒号鸟对做窝过冬的态度、表现和结果,生动有趣 、具体形象地告诉学生一个哲理: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 ,更不能懒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人据此引出了“得过且过”这一成语 。
本文来自作者[商东宁]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63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商东宁”!
希望本篇文章《寒号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得过且过,要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这篇课文讲了寒号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睡觉或者外出玩耍,从不打算在冬季到来之前做窝,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