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第1~6自然段:腊月初旬开始
第7自然段:除夕
第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第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第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扩展资料: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 ,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 ”“铺户多数关五天门 ,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 、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 ,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
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 。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 ,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
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 、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 ,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 ” 。
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
除夕是年前的一个高潮 ,人人穿新衣、贴门联 、挂年画、灯火通明、爆竹声声、吃团圆饭 、祭祖、守岁,真是红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 。
第二部分从年初一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其中重点是元宵节。这部分把元宵节与除夕元旦作对比,再具体介绍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广场上放花盒,燃火判;满街是赏灯的人流;家里也张灯结彩 ,还吃汤圆,等等。
最后,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 ,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 。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
老舍写此文 ,是写“闲在 ”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 ,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 。
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 ”里 ,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 ”。不过年 ,就不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在文章中,人们看到的“除夕是热闹的”,“元旦是体面的 ” ,“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 。
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 、爱好与追求。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中华民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叙事为主,叙事中隐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 。
文章在写作上 ,风土气和人情味相得益彰。忆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祭祖祭神”与“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图“吉利”和“逛庙的习俗,隐隐透露出旧社会“怕鬼怕神”的心态,“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 ”。
由今昔对比 ,老舍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北京的春节本文来自作者[绮绿]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5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绮绿”!
希望本篇文章《腊八粥分段》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第1~6自然段:腊月初旬开始第7自然段:除夕第8~10自然段:正月初一第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第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扩展资料:此文先写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