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的。
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 。
崇德八年(1643年) ,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 ,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
扩展资料: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 ,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 ,“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 ” 。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 ,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 ,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 ,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 ,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 。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 ,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 ,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 ,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
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 ,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 ,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
在险象丛生中扶助顺治继位并亲政如前所述,当1643年皇太极暴卒而逝时,由于未及确立皇位继承人 ,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激烈的争夺王位之争。
那时,最有权势和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有夺取皇位的欲望 ,且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决 ,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
孝庄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巧妙周旋 ,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双方不得不达成妥协 ,提出由皇太极之九子 、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 ,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 。
这一折衷方案 ,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
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 ,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进入北京,福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北京。然而 ,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占皇位之心不死 ,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 。
为此,孝庄又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 ,既笼络,又控制。
一方面尽量让其致力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 ,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 ,满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利用各种力量不使其谋位之心得逞,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 ,顺治帝开始亲政。
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 ,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而尽力辅政 。为尽快扫清明残余势力及各种抗清力量,她百般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 ,设法使已归顺清朝的孔有德、吴三桂 、耿精忠等效忠清朝,为他们封王进爵。
还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 ,以郡主视之,招为义女。又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 ,对之既拉笼,又控制 。另外,由于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不安定。
为此,孝庄在宫中一再提倡节俭 ,并多次将宫中节余银钱赈济灾民。这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稳固顺治的统治地位。清初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既有尖锐的满、汉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满族内部的权益均衡的冲突 。
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清朝能较快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对顺治的辅佐则功不可没。
百度百科—孝庄文皇后
人民网—话说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
康熙为什么把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不肯下葬呢?
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 ,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 ,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 。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 ,固伦淑慧长公主 、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 ,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 。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 ,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 ,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 ,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 ,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 ,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 ,毅然下嫁给多尔衮 。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清初疑案“太后下嫁 ”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 。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 ,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 ,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 ,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 ,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 ,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 。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 ,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 ,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 ,夺回了政权。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 。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 ,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 ,为『孝庄文皇后』 。
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 ,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
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 。大意是:孝庄皇后死 ,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 ,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 。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 ,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 ,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 ,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 。 ”皇帝醒后 ,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 ,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
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 ,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 。
而查阅史料 ,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 。若别起茔域 ,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 ,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 ,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
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 ,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 ,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 ,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 ,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 。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 ,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 ,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 ,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 。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 。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 ,皇帝谒陵,出入宫门 、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 ,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 ,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 ,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 。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 ,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 ,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 。顺治 、康熙时 ,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 、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 、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 ,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 、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
"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 ,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 ,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 、刚毅、信心和智慧 。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 、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 ,主持了入关、定都 、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利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 ,但她也不"垂帘听政" 。
以孝治国的康熙皇帝之所以没有把祖母孝庄皇后停尸37年,最主要的愿意还是为了给孝庄皇后需要一块合适的墓地。
孝庄皇后
作为清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孝庄皇后不仅仅是皇太极的侧福晋,也不仅仅是康熙的祖母这么简单 。皇太极生前 ,孝庄皇后并没有太高地位的,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被封为庄妃 ,地位在后宫中排倒数,但是这并不影响庄妃闪闪发光的政治才能。
孝庄皇后在在最初清军入关,清军面临着入关难的问题 ,皇室内部各种势力倒戈的时候维护了皇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皇太极生前并未立储,所以在皇太极驾崩后,作为新生政权的清朝政治一片动乱 ,终于在多方势力斡旋下,加上孝庄皇后的刚毅、果决,她年仅6岁的儿子福林登基,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孝庄皇后的人生轨迹从此之后逐渐发生改变。之后她又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不得不说孝庄皇后在清朝的发展中贡献巨大 。
同他父亲顺治帝一样,康熙皇帝也是幼年即位。康熙皇帝八岁登基,但他有着比顺治帝更加特殊的情况——八岁丧父 ,十岁丧母。康熙帝在更小的时候,为了免遭天花的传染,被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宅府养育 ,好不容易重返皇宫后,迎来的却是双亲不断离世的悲惨消息 。但是在他的祖母孝庄皇后照顾下,康熙皇帝感受到久违的爱和温暖 ,孝庄皇后不仅弥补了他心灵上的空缺,也成为了康熙生命中不可代替的存在。
孝庄皇后和康熙
孝庄皇后严格要求康熙的饮食起居 、言行举止,把“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的古训严格执行。孝庄皇后更加注重康熙的品行、志趣的培养,年少的康熙曾说他长大后一定要效仿父皇,勤勉治国 。康熙从小就有如此远大的理想抱负,与其祖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康熙因为孝庄皇后的言传身教自幼便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康熙在年幼时期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和素养,伴随着他的一生,在治国61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康熙
康熙皇帝在孝庄皇后去世后 ,一方面舍不得祖母,另一方则是按照孝庄皇后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康熙皇帝一直没有找到符合孝庄皇后要求的地方 ,就一直耽搁了。
本文来自作者[宰俊轶]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47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宰俊轶”!
希望本篇文章《孝庄是怎么死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病死的。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