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 导语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篇一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 ,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 ,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 ”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 ,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 ,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 ,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 ”,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 ,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 ,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 ,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 ,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 、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 ,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篇二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 ,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 ,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 ”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 ,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 ,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闻 ”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 ,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 ,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 ,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 ”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 ,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 ” ,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 ,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 ,很有情味。
3.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篇三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 ,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 ,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 ,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 、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 ,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 、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 ,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 ”作“直北回” ,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 ”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 ,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 ”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出”字 ,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 ,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 ,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 ”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 ,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 、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 ,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 、生动 ,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 ,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4.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篇四
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 ,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 ,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 ,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 ,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 ,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 、“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 ”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 ,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 ,为下联作了铺垫 。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 ”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 ,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 ”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 ,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 ,“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 ,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 ”为中心词 ,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 ,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 ”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 ,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 ,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 ,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 ” 、“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 ,“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 ”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 ,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 ,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 ”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 ,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 ”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 ,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 、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 ,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 ,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 ,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 ,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 ,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 ,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 ,景中情”。
5.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 篇五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 ,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 。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 ”的手法 ,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 。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 ,倍显突兀醒目,与“高 ”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 、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 ,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两句 ,“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 ”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 ”的相距之近 ,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 ,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 ,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 ,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 ,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 ,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 ,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 、豪放、可爱、率直。
本文来自作者[南门迁迁]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3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南门迁迁”!
希望本篇文章《精选李白古诗幼儿园大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婴幼儿# 导语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