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余震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线长达300多千米两侧范围分布。地震发生后,对部分测站进行了GPS复测 。GPS监测结果表明,地震期间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的华南(扬子)地块和川青地块由原来同向南东运动转变为北西和南东的相向运动(图2-5)。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北西和南东方向的挤压作用 ,同时发生北东方向的右旋走滑作用。
一 、龙门山断裂带以东四川盆地向北西移动并局部下降
四川盆地内的GPS测站发生不同程度的向北西方向水平位移(图2-5) 。剑阁、德阳、成都 、简阳4个测站的水平位移量为(98.78~361.91)±(3.3~10.82)mm,位移方向为279°~304°;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量为-37.1~28.1mm,除成都表现为明显下降外,其余均为上升 ,上升幅度在9.38~28.1mm之间。龙泉山断裂以东地区简阳站的水平位移量最小,而垂直方向上的抬升量最大。
图2-5 汶川8.0级地震同震位移矢量分布图Fig.2-5 Map of dislocating vector du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二、汶川-茂县和平武-青川断裂以西地区向南东位移量增大
受地震的影响,龙门山汶川-茂县断裂和平武-青川断裂以西地区测站的水平位移量为81.75~823.85mm ,理县的总位移量最大(见图2-5)。在位移方向上,除青川向北东、平武站向北东东方向位移外,其余均向南东(104°~120°)方向位移 。在垂直方向上多数以抬升为主 ,除平武和马尔康为下降外,其余均为抬升,幅度为3.8~391mm ,青川的抬升幅度最大。
三、龙门山断裂带受双向挤压和右旋走滑作用
在地震期间由于华南地块(扬子地块)向北西方向运动,川青地块向东南方向运动,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相邻地块的双向挤压作用(见图2-5)。
龙门山中段(映秀—北川)和龙门山北段(北川—青川)沿断裂带的走滑量和垂直断裂带方向的缩短量不一致 ,中段以右旋走滑—挤压作用为特征,而北段以挤压—走滑作用为特征 。
在龙门山中段,垂直于断裂带的最大缩短量达到1018mm,沿断裂走向上右旋走滑量最大为261mm ,挤压分量大于右旋走滑分量,以右旋走滑和挤压为特征;而龙门山北段,垂直于断裂带方向的最大缩短量为381mm ,最大右旋走滑分量为815mm,右旋走滑分量大于挤压分量,以挤压和走滑为特征。龙门山中段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右旋走滑—挤压 ,北段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挤压—走滑,地壳应变特征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相吻合。
四 、地震周期估计
根据GPS观测,相对于华南(扬子)地块 ,龙门山中段的位移量达到1051mm,地震前(1991~2005年)的GPS观测获得龙门山地区每年的吸收量为(1.23±0.46)mm/a,假定变形是刚性变形 ,则估算龙门山发生8.0级大地震的周期为范围为622~1362年,取其中数为1000年左右,与地质估算的结果接近(Burchfiel B.C.et al.,2008) 。从历史地震记录上 ,近1000年均没有发生过8.0级地震。
本文来自作者[猫拉拉啦]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27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猫拉拉啦”!
希望本篇文章《汶川地震后龙门山地区地壳运动GPS监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余震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线长达300多千米两侧范围分布。地震发生后,对部分测站进行了GPS复测。GPS监测结果表明,地震期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