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出师表可已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忠心耿耿 ,有抱负有爱国精神的人,也体现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考虑周到的人。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 ,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
二、文章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 ,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 ”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 ,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 ,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 。“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 ”这两个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 ,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 ,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 ,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 ,有了“平明之理 ”,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 ,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 ,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 。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 ,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为此 ,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 ,其间五次提到“先帝 ”,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本文来自作者[醉风]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216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醉风”!
希望本篇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从出师表可已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忠心耿耿,有抱负有爱国精神的人,也体现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考虑周到的人。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