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少数分布在广东 、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 、布土、布样、布斑 、布越、布那、侬安 、布偏、土佬、高栏 、布曼、布岱、布敏、布陇 、布东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 ,经国务院批准,将“僮 ”改为“壮” 。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 ”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时期 ,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 、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五路 ,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 。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 ,通粮饷,运军队,秦军才战胜西瓯人 ,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 ,这时的西瓯 、骆越人已经使用铜铁器,开始步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西瓯人,他们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 ,利用所熟悉的丛林和山地进行作战,能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西瓯人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 ,并且能够比较有效地运转,已经进入了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 。
当时,为了保障南征岭南的军事后勤供给 ,击败西瓯人的抵抗,秦始皇还派监禄在广西东北部修筑“灵渠 ”,沟通了湘、漓二水。灵渠的修筑 ,极大地便利了五岭南北的交通往来,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秦朝统一岭南后,还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居岭南 ,与越人杂居在一起 。从此以后,西瓯、骆越人同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 、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而这种联系 ,对于岭南西部越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 、“僚 ”或“俚僚” ,他们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 ,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 ” 。如高凉、合浦的冼氏 ,钦州、合浦的宁氏,桂州的李氏,高凉的黄氏等 ,都是这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们拥有“地方数千里,奴婢万余人,珍宝充积”的财富。与此同时,社会上却存在着大量贫穷的 、甚至“父子世代为奴”的普通劳动者 。
冼氏是秦汉以来高凉一带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给南迁
的汉人大族、高凉太守冯宝为妻 ,拥有部落10余万。她自幼聪颖贤明而多谋略,能安抚部众,和辑百越和南迁当地的汉族移民 ,隋朝时受到隋文帝的嘉奖,被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到后人的敬仰。
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 、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 ,如“西原蛮”、“黄洞蛮 ”、“侬洞蛮”或泛称“洞蛮” 、“洞氓 ”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 ”等称谓 。元明以后 ,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 、侬、郎、土 、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 ,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 ”(音壮) 。1965年改写为“壮”。
内外抗争:
历史上,壮族人民为了反抗中央王朝和当地土官、流官的黑暗统治,曾经发动了无数次反封建、反压迫的起义斗争。其中规模较大 、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西原州(左江流域)黄乾曜、潘长安、黄少卿领导的起义 ,宋代广源州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南天国”大起义,宋代宜州(宜山 、南丹一带)的土兵起义、抚水州(环江县等)的农民暴动和明代壮族农民韦银豹领导的古田县(永福县地)农民起义,以及府江起义、八寨起义等。
壮族人们还曾经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奋起反击交趾(后称安南)封建统治者和倭寇的武装侵略 ,担负起了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的重任 。
11世纪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统治下逐步强大
侬智高
起来,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乘北宋王朝忙于抵御北方的辽朝和西夏而无暇南顾之机,摆脱宋朝的控制,频频侵掠我左右江侬峒 、黄峒地区和钦、廉沿海地区。熙宁八年(1075年) ,交趾国王李乾德命其辅国太尉李常杰率10万大军大举入侵广西,水路攻陷钦州、廉州,陆路连陷永平 、太平两寨,农历十二月 ,合兵进犯邕州城(今南宁市)。邕州知州苏缄急调附近各族土兵和汉兵入城固守抗敌,终因寡不敌众,坚守42天而城破 。当时 ,广西左右江溪峒壮丁及壮、瑶族人民,纷纷起来阻击交趾侵略者,截其后路。不久 ,宋王朝援兵来到。在官兵、土兵及壮 、汉各族人民的协同奋战下,终于打败了交趾侵略者,胜利地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
明嘉靖年间 ,倭寇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各地,严重威胁东南海疆的安全。明朝政府征调“俍兵 ”抗敌,在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领下 ,“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8年)四月,瓦氏“俍兵”与湖南永顺、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组成)的协同作战,在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县北)的著名战役中,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 ,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之后,瓦氏俍兵又在陆泾坝等战役中,屡建战功。江浙一带人民高度赞扬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 ,广泛传诵“花瓦家,能杀倭 ”。瓦氏夫人不愧为壮族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一位女英雄,至今仍为壮族人们所传颂 。
近代以后 ,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内反动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压迫求解放的道路。
1851年 ,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发生在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当时参加金田起义的壮族达数千人,约占当时太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太平军离桂北上后 ,很多壮族将士随军北上,并构成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基本骨干,有的还成为重要***。太平天国牺牲的第一个***,后来追封为嘏王的卢六 ,是桂平紫荆山高坑冲的壮族;北王韦昌辉,也是桂平县的壮族;北上时担任前军主将 、屡立战功,后在长沙壮烈牺牲的西王萧朝贵 ,是武宣县的壮族 。
率军北伐,直抵天津、前锋进逼北京,威震中外的两名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翔 ,都是武鸣县的壮族;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的赞王蒙得恩,是平南县的壮族;南征北战,攻克苏州 ,歼灭戈登“常胜军”的慕王谭绍光,是象州的壮族。壮族的革命将领和广大官兵,在太平天国的整个革命战斗中 ,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壮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赤足裹头 ,攀援岩谷,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 ,给腐败的官军以沉重的打击 。
太平军北上后,壮族地区的农民起义烽火,此起彼伏 ,越烧越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陈开 、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国农民运动;黄鼎凤(壮族)领导的贵港农民起义;李锦贵(壮族)领导的上林县农民起义;李文彩(又名李七,壮族)领导的永淳县农民起义和吴凌云领导的战斗于左江流域的“延陵军 ”起义。他们同太平天国遥相呼应,互相配合 ,共同打击敌人,为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帝国主义以暴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后 ,接着便向越南北部和我国西南部大举侵略,中国人民被迫奋起反抗,保卫祖国,支援越南人民。以刘永福(广西上思县壮族)为统帅的“黑旗军”首先投入战斗。“黑旗军”是在壮族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力是壮族农民领袖吴凌云、吴亚忠所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余部 。
黑旗军的前营主将黄守忠 、左营主将吴凤典等20余名大小将领,都是广西上思、宁明一带的壮族。当法国侵略者侵占河内,并企图沿着红河向我国边疆推进时 ,黑旗军便应越南政府的邀请,同越南军民一起,反击侵略者 ,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如惊弓之鸟。当时战争的亲历者唐景崧在他的《请缨日记》中写道:“河内城虏,夜辄自哗 ,惊呼黑旗来,敌胆已落 ” 。黑旗军的抗法援越、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1885年2月 ,法军在尼格里的统率下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炸毁城墙,并狂妄地插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卫国境的不是石头的墙垣 ,而是条约的履行。”叫嚣中国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只有签订投降条约才是出路。但是,边关的壮 、汉各族人民 ,对于敌人的这种嚣张气焰,予以迎头痛击 。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 ,发誓“我们将用法国侵略者的头颅,来重建我们的门户”。当清朝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萃军前来反击时,壮、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 ,终于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 ”。壮族农民蒙大,给冯子材带路,还亲自带领一个敢死队 ,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杀了成百个敌人 。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为边境壮族人们所传颂。
中国各民族名称及简称是什么
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是壮族。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 ,在全国的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 。过去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 ”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 ,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 ,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动几天 。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
中国三大少数民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傈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1 、壮族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 ”等 ,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
2、满族
满族人口总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 ,以辽宁 、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 、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 、甘肃、宁夏、山东、湖北 、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 、福州等大中城市 。
3、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 ,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 、辽宁、安徽、山东 、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
回族民族乐器
1、火不思
又译作浑不似。属波斯弹拨乐器柳特的一种。其形制如琵琶 ,有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盖 ,以皮为面,四弦 。元时传入中国,为元朝宫庭宴乐之器。
2 、胡琴
形式如“火不思”,卷颈 ,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弦用马尾制作 。元朝宫庭宴乐之器 ,渐为中国主要民族乐器之一。
3、牛头埙
回族民间乐器,又称“哇鸣 ”。一般用黄胶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头形 、鸡蛋形,并扎一吹口和几个小孔。吹奏时需要放孔、压孔 。音域较窄 ,音量较小,只能吹奏简单的曲子。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 ,深受广大回族群众喜爱。
关于“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飞瑶超级甜]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19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飞瑶超级甜”!
希望本篇文章《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壮族的由来及发展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