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则文言文并翻译
『原文』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 ,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 ,又忘记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 陆绩怀桔 『原文』 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 ,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 ”绩跪答曰:“欲以遗母。”
术大奇之 。 『译文』 陆绩六岁的时候 ,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
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 ,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 。
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 ,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
陆绩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 ,给母亲吃。”
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稀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 ,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 ,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 ,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 ”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 ”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 ,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
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 ,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
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 ,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
摘来一尝,果然这样。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 ,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 ,徒见金,不见人。
" 『译文』 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 。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 ,往卖金子地方走去。
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 ,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
" [原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 ,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 ,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高兴极了 。用公粮供给三百人。
齐宣王死后,闵王继位。闵王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处士逃走了 。
[原文]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 ,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 。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
所以灵王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 ,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 。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了。
[原文]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 ,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义曰:‘金钏可易酒 ,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 ,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 ”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自己选 。
2. 则文言文什么意思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 、短语与短语、句与句 ,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 ,或不译 。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 ”“就是因为”等 ,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 、宋而事秦者 ,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 ,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 ”“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 ”“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 ,可译为“可是 ”“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 ”字用在前一分句 ,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 ,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 ”等 。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 。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 ”等。 例: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 ,表示疑问语气 。
可译为“呢 ”。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 、名词: (会意 。金文从鼎 ,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则 ,等画物也 。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 ,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 ,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 ,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
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 ,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 、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榜样,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 ,成赋中邦 。
——《书·禹贡》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 众人听了 ,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
3. 一则文言文,帮忙翻译一下哈(*^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 ,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 ,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 ,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 ,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 ,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 ,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 ,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 ,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4. 一文言文的翻译程子说:“求学的人,应当以论语和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已经弄明白了,那么六经的学习不用特别花心思也能明白。读书人应当观察圣人之所以作经文的本意,和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我们之所以没成为圣人,就是因为有没有做到的地方。一句句探索它的意思,早上读诵并且体会它 ,晚上想想它,让心平静下来,理清气 ,解决疑难,那么圣人的意思就可以显现,明白了。 ”
程子说:“凡是看文字 ,应该先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再明白含义,从来没有不明白字面意思就明白含义的人 。”
程子说:“学习的人应当将论语中各位弟子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 ,圣人回答的对方就像现在在我们耳边,自然就有所收获。即使是孔子孟子再生,也不过是这样教育人。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深探求体会,将来一定能培养出气质 。”
程子说:“凡是看论语孟子的 ,一定要多读深究。一定要将圣人的言语记在心里,不可以只当耳边风。人只要看这两本书并且好好记住,终身就够用了 。 ”
程子说:“论语孟子只要多读 ,便能够自己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学习的人一定要深究,如果只是从语言层面去解释,那么其中的深意就不够了。”
有的人问:“只要将论语孟子关键的地方看看 ,怎么样?”程子说:“这也是好的,但只不过是贯穿而已 。 ”
程子说:“孔子的话句句都是自然,孟子的话句句都是事实。|”
程子说:“学习人先读论语孟子 ,就好象明白尺度权衡,用这些付出量度事物,自然就能够区分长短轻重。”
程子说:“读论语孟子而不明白道理的 ,称得上,虽然多,又有什么用? ”
5. 文言文《一则》翻译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
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 ,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 ,可天气却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 ,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
现在你不知道。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 ,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
齐景公要建高台 ,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
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 。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 ,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
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 ,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
6. 一篇文言文翻译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 ,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
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志不在年高 ,要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有目标,有恒心 ,有信心,有决心,年纪与成功是无关的。
50字左右文言文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 ,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析
据《晋书》本传 ,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 。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 ,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 ”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 ,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
1. 文言文50字以内
『原文』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 ,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又忘记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步法 ,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陆绩怀桔 『原文』 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 。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 ,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以遗母。 ”
术大奇之 。 『译文』 陆绩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
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 ,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 。
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 ,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
陆绩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 ,很喜欢吃这些东西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听了这一番话 ,觉得大大的稀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 ,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 ,不是很糊涂吗? 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 ,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 ”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 ,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 ”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 ,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
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 ,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 ”
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 ,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 ,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 ,果然这样。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 ,往鬻金者之 。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 ,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 『译文』 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 。一天清晨 ,他穿好衣戴好帽,往卖金子地方走去。
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 ,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 ,没有看见人。
" [原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闵王立 。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宣王高兴极了 。用公粮供给三百人。
齐宣王死后,闵王继位。闵王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处士逃走了 。
[原文]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 ,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 ,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 ,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原文]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 。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
所以灵王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 。到了第二年 ,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了。
[原文]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 ,诘义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 ,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 ,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2. 求50字左右的文言文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 ,彀弓而兽伏鸟下 。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 ,而后可言射矣。 ”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
二年后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 。“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
旬日之间 ,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 ,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如下,仅供参考: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 ,鸟兽便都趴下了 。
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 ,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 ,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
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 ,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 ,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 。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
看周围其余东西 ,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 ,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
(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
3.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 ,景偁以兄事余 。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 ,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 ,某则愿庶几焉。 ”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 ,请求作(我的)徒弟。
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 。(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 ,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2)屠牛吐辞婚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
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 ,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 。”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 ”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
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 ,尚犹贾不售 。今厚送之,子丑故耳。”
其友后见之,果丑。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 ,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 。
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 ”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 ”
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 ,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 。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 ,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译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 ,右属藁鞬(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 。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 ,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 ,其后衰者也(38),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 ,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39) 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 ,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 、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 ,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 ,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 ,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 ,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笱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 ”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 ,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如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全获 。 (4)笱巨伯 笱巨伯到远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贼人进攻这座城市。
朋友告诉笱巨伯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以离开这里。” 笱巨伯 说:“我从远处来探望你 ,你却要我离开,失去信义而求得生存,这哪里是我所为呢? ” 贼人已经到达 ,对笱巨伯说:“大军已经到达,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却敢独自留在这儿?” 笱巨伯 说:“朋友有病 ,我不忍心离开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
贼人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却到了有信义的国家!”于是率领军队离开了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获救。
(5)河东薛存义将行 ,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 ,饮食之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 ,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惟怠之 ,又从而盗之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 ,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 ,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 ,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 ,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
吾贱且辱 ,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翻译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满了肉 ,满满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为他饯行到了江边。
4. 有没有一篇50字的文言文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 ,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 ,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 、赋文字 ,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
5. 谁有50字以内的古文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 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 乎?居一年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 故 ,父子相保。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战国)名轲 字子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还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叛)之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沁园春 雪 ***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 ***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à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贴)花黄。出门看火(伙)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炭翁 白居易(唐)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以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jì)向牛头充炭直(值) 。
劝学 《荀子》(战国)名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以 。
6. 急求30篇文言文字数在50字内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 ,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 ,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 ,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 。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 ,至今犹存。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 、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 ,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 ,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 ,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 ,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 ,以昭炯戒。 ”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 ,其奚决焉?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9306565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
7. 求一篇五十字左右的文言文,带原文、翻译和解析的,非常感谢. 在线蛙曲
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 。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 ,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 ,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译文
王子巽说:“我在京都的时候,曾经看见一个艺人在市集上作戏 。他带着一个木盒,盒子里分成许多格子 ,一共隔成十二个小孔;每个小孔里都趴着一只青蛙。用细棍敲一下蛙头,青蛙就呱的一声。有人给他一些钱,他就乱敲蛙头 ,如同敲打九音锣,音调不同的蛙鸣竟然谱成了乐曲,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出来 。 ”
(赏析无)
本文来自作者[诗珊]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13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诗珊”!
希望本篇文章《一则文言文和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 一则文言文并翻译 『原文』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又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