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岁星,其实就是木星。古人认为木星由西向东绕天运行一周是12年 ,所以将其称之为岁星。12年与地支十二在数目上正好一致,所以又把岁星运行轨迹两侧周天,即所谓的天赤道按照十二地支依次分成12次 ,用以标识岁星每年所在的位次 。每次分别起一个专名,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
子——玄枵;
丑——星纪;
寅——析木;
卯——大火;
辰——寿星;
巳——鹑尾;
午——鹑火;
未——鹑首;
申——实沈;
酉——大梁;
戌——降类;
亥——娵訾。
用岁星的12次名称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岁星运行到哪一次 ,就记为“岁在××” 。如《国语·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潘安仁(潘岳,字安仁 ,也称潘安)《西征赋》说:“岁次玄枵 ”等,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但是因为木星运行并非恰好是12年一周天,而是11.8622年一周天 ,因此每过80年岁星便发生一次超次现象 。每一超次,岁星纪年便宣告失灵,纪年便与实际天象不符,所以这种纪年行用的时间较短 ,一般学者都认为只在春秋中期以后使用过一段时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而*于玄枵。”这是古人发现岁星超次的可靠记录 。星纪为丑,玄枵为子,岁次本来应该在星纪 ,却提前次于玄枵。因此才产生了太岁纪年法,用来弥补岁星纪年的超次缺陷。
岁星运行的方向与古人熟悉的天体十二辰(十二地支配二十八星宿形成的辰向)划分的方向正好相反,又造成了实际运用上的不便 ,于是便假设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天体,与十二星辰划分方向顺序相同,这个天体就叫太岁 ,并让它正好整12年行经一周天 。将地平圈十二等分,配十二辰,使太岁一年经一辰 ,并以十二地支名之。这时如果我们抛开那个假设的天体——太岁,其纪年方法实质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为了回避地支之名,于是又给每个地支另外起一个别名:
子——困敦;
丑——赤奋若;
寅——摄提格;
卯——单阏;
辰——执徐;
巳——大荒骆、大荒落;
午——敦牂;
未——叶洽、协洽;
申——涒滩;
酉——作鄂 、作噩;
戌——阉茂、掩茂;
亥——大渊献。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 涒滩即申年。这个太岁纪年法的本质 ,实际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的初起形式,所以有人说它是由岁星纪年向干支纪年的过渡。
另据《尔雅·释天》和《史记·历书》所载,另有与十天干相合以纪年的 ,叫“岁阳 ”,也另有一套别名 。《史记·历书》与十天干对应的别名是:
甲——焉逢;
乙——端蒙;
丙——游兆;
丁——强梧;
戊——徒维;
己——祝犁;
庚——商横;
辛——昭阳;
壬——横艾;
癸——尚章。
《尔雅·释天》与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是:
甲——阏逢;
乙——旃蒙;
丙——柔兆;
丁——强圉;
戊——著雍;
己——屠维;
庚——上章;
辛——重光;
壬——玄黓;
癸——昭阳。
如果我们将太岁纪年中十二地支对应别名,与岁阳纪年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结合起来使用 ,就和用杆子纪念一样了,只不过它叫:
阏逢执徐——甲辰年;
著雍涒滩——戊申年;
强圉赤奋若——丁丑年
这种岁阳、太岁相结合以纪年的现象,在古籍中经常出现 ,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的人应该熟练掌握 。
本文来自作者[洛美含]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ree0731.com/ig/112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洛美含”!
希望本篇文章《木星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所谓岁星,其实就是木星。古人认为木星由西向东绕天运行一周是12年,所以将其称之为岁星。12年与地支十二在数目上正好一致,所以又把岁星运行轨迹两侧周天,即所谓的天赤道按照十二地支...